首頁>要論>大家談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要求
特邀評論員 鐘茂初
日前,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并指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技術基礎”“關系我們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構筑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的內在要求,是構筑與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平發展等特征相適應的物質技術基礎的內在要求。
其一,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2000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居民消費進入了追求更高品質的階段。最終需求質量與結構的變化,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產業體系來滿足。與此同時,我國也進入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階段。從經濟學視角來看,經濟快速增長時期的勞動人口、勞動成本、土地資源成本等優勢要素逐步改變之后,形成新的優勢要素并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用,是成功跨越的必要條件。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掘和用好新優勢的可行路徑。
其二,在當前及未來階段,為應對全球經濟增長方向不確定性、全球化經濟秩序不確定性,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在應對不確定性沖擊過程中贏得戰略主動。必須將之納入戰略目標,調整、完善、提高我國既有的產業體系。
其三,因應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產業技術日新月異變革形勢,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并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促進產業融合,精準匹配生產要素、資源、市場供需,放大各種經濟效應的作用,構建與數字化、低碳綠色化相適應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在未來發展和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的必然取向。
其四,當前階段要尋求促進經濟復蘇的有效手段,并為未來發展形成持續動力。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通過投資乘數效應擴大內需引導經濟復蘇是有效路徑,但要防止投資形成傳統產能過剩。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較大規模地進行相關產業生產能力更新投資,既可對經濟復蘇起到引領作用,又能對未來經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形成持續動力。
因此,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應處理好幾組關系。
把握好“需求引導生產”與“供給創造需求”的關系。既要充分發揮行業中起關鍵性作用的企業及其企業家的作用,也要促使企業發展目標與國家戰略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我國14億人口的巨大消費需求規模、中高端消費群體逐步規模化、創新性需求潛在規模巨大且參與意愿積極等需求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則要充分發揮市場主體通過技術創新引領市場需求的作用。也就是說,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進程中,要用好超大規模市場需求優勢和龐大創新創業市場主體優勢,把擴大內需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結合起來。
把握好“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的關系。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則不能變。在加快建設過程中,“有為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對關系到國家安全、關系到產業體系安全穩定的戰略性產業、戰略性資源、關鍵核心技術、產業鏈關鍵環節,作為國民經濟體系的公共品,構建起有效的協同供給機制;增強產業政策協同性,為統籌技術、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資源形成協同創新利益共享機制,引導各區域發揮比較優勢形成產業關聯度高但差異化的發展取向;基于市場主體共識發揮產業政策引導作用,而不是人為確定或改變產業發展方向。
把握好現代化產業體系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傳統產業,只要是國民經濟中不可或缺的,在現代化產業體系及其產業支持政策中,就應有其一席之地。傳統產業的發展方向是質量與效率的提升,而不是作為落后低端產業限制其發展。對于可被高質高效生產能力有效替代的,也應先立后破、漸進替代。
把握好產業體系完整性與深化對外開放的關系。在產業體系與“雙循環”格局的構建中,我國產業體系應與全球產業體系的發展趨勢相吻合、可銜接、可融合,要積極參與共建全球現代產業體系相關標準,在競爭合作中謀求共同發展利益。既要立足于服務于全球經濟體,又要充分用好全球經濟資源。在保障國家經濟安全與深化對外開放之間,尋求理性的平衡點。
把握好中長期目標與循序漸進的關系。要根據國家經濟安全和應對外部不確定性沖擊的輕重緩急、風險程度的變化,根據產業技術發展的主流趨勢逐漸明晰,根據產業關聯的影響范圍和產業技術創新的外溢效應,根據數字經濟產業融合的可能性以及“雙碳”進程的階段性約束目標,根據當前階段經濟復蘇增長目標、保障就業等因素,適時調整和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確立不同階段的主要著力點,如當前階段著力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的發展。
把握好金融業與實體經濟的發展關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傳統金融、數字金融、碳金融、數字產業、土地相關產業的發展,都應圍繞實體經濟相關產業體系的構建來推進,有效防范其脫離實體產業走向虛擬化發展,防止虛擬經濟虛高的收益率影響實體產業的健康發展。
(作者系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