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新時代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把青少年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
這段話從戰略高度指明了當前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主要任務和改革方向。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一大批擁有“四個自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只有我們的孩子們擁有“四個自信”,我國未來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才會變得更強大,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夠實現。
在強調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的今天,如何把西方文明成果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在學制架構、學科建設、課程架構等方面超越西方教育的架構模式,超越西方教育分科模式、西方班級授課制度和西方教育評價體系,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形成有自己特點、世界認可的高質量新教育體系,已經十分迫切。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的科技發展、人才培養要超越世界先進水平,首當其沖的是教育改革先有新的突破,否則教育的跟隨性必然導致科技與文化創新的跟隨性。
當前全球學校教育依然是西方工業革命時代形成的基本模式,其特點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西方人文思想基礎上,為幾百年工業社會的發展奠定了人力基礎,但把人作為工具的功利性和精英化教育的導向,也帶來了教育形式的單一化和課程教學內容的機械化,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快速變化的新階段。現代社會需要激發個性活力,不斷豐富教育的多樣性,這樣才能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讓孩子們更有創造力。
中華民族之所以五千年屹立不倒,其深厚的文化力量具有世界性和先進性,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要求我們把握教育主動權和話語權,形成有中國特色的新時代教育體系。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求同存異、以人為本,傳統教育當中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和書院模式,在現在的教育系統如何得到充分體現?西方文明成果用怎樣的方式呈現,才能使孩子們在掌握其先進的科技、理性、人文光輝的同時,增強孩子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是一個時代的大命題。我們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本,以世界先進的人文和科技成果為線索,形成充分體現中國傳統教育優勢和全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新課程架構和教育教學內容、理論,一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另一方面把握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這個新的教育架構,必定會有強大的包容性和靈活性,其邏輯是以適應時代發展和人的發展來實現教育的引領性和全球認同。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們學會在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明確航向,擁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變革能力,形成創造新價值、協調矛盾困境、承擔責任三個未來社會最需要的素養,能夠以更自信、更強大、更中國的精氣神,傲立于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今世界。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民進上海市委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