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委員記者 吳杰莊
幾日來北京的天氣格外晴朗,備受全國人民關注的兩會也在這春意盎然的季節拉開了帷幕。天安門廣場上鮮艷的紅旗隨風飄揚,在蔚藍天空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來自全國上千名代表和委員齊聚首都,在未來的十來天里總結過去、勾畫未來。
這兩天在與其他委員的交談討論中,我發現今年大家的提案尤為關注經濟發展。經歷了3年新冠疫情,全球化進程受挫,在一些西方國家大搞貿易保護主義和抗擊疫情“躺平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向好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中國要在促進經濟內循環上發力,培育良好、統一、高效的國內市場,切實增強抵御全球經濟滯漲的沖擊。同時做好國內、國外市場統籌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內循環和外循環有機結合。中國要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建立起合作共贏、共享型發展模式,求同存異,共同打造符合各方利益、平等對話的國際平臺,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切實可行的制度保障。
面對日趨復雜的國際環境,外界也更加關注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如何規劃高質量發展,特別是為2023年經濟發展設定怎樣的目標。中國如何發力拼經濟,GDP增速、CPI漲幅、財政赤字等關鍵指標如何設定,一系列中國經濟政策強信號將在全國兩會上如何釋放,這都是今年委員們格外關注的話題。
2023年是全面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今年全國兩會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大家尤為關注中共二十大精神的貫徹落實,尤其是中共二十大提到了穩增長、穩就業、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等關鍵詞,都是委員們討論最多的話題。我也非常關心在穩就業上的答案。就業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是民生之本和社會穩定根基。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嚴峻,國內經濟處于恢復之中,穩就業仍需加力增效。一方面,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仍然很大,青年勞動力調查失業率依然較高,且2023年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到1158萬人,促進青年人順利就業還需多方關注。另一方面,就業市場尚未完全恢復,部分行業以及中小微企業雖然在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經營,但用工需求的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
此時全國人民都在期待著代表、委員們把群眾的心聲帶到兩會上,我相信代表、委員們也定能不負眾望。
(委員記者系香港立法會議員;邀請支持:本報記者 劉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