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4日電(記者 陳晶)醫藥產業是攸關人民健康、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性產業。雖然我國醫藥工業近年來保持較快增長,但原創新藥仍然是短板,全球2012—2021年上市的原創藥物中,美國113個,歐盟24個,日本22個,中國僅有7個。
究其原因,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認為,一方面,我國醫藥產業基礎研究相對薄弱,大多數企業不具備做源頭創新的能力;另一方面,跟隨創新與源頭創新在報銷支付等環節得到的“創新回報”并無太大差異,研發周期相對較短、風險較低、投入較少的跟隨創新更易受青睞。此外,我國在生物醫學領軍人才數量方面與歐美國家差距顯著,2020年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ESI)全球前1%生物醫藥領域高被引學者數中國僅25人,美國則有900余人。
為此,肖苒建議應先從制度引導促進源頭創新,綜合評估創新藥的醫療價值、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并建立差異化、精細化藥物定價管理機制,突出創新藥的臨床價值及商業價值,讓源頭創新藥品獲得應有的“創新回報”,鼓勵企業開發更高質量的創新產品。還應鼓勵產學研醫深度融合研發模式,建議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臨床需求為目標,打造國家層面戰略高度的平臺,將創新鏈產學研鏈條連接在一起,在不同主攻方向推動我國藥物創新研發提速增效。
“此外,促進醫藥創新人才培養。創新人才是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建設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因素。”肖苒建議,加強國內高校相關學科專業建設,重點培養專業人才和跨專業復合型人才,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研發制造體系的融合。同步瞄準生物醫藥學科發展前沿,強化我國生物醫藥領域高層次研究人才的儲備,鼓勵地方和企業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