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賈元昌 李晨陽 宋寶剛)提起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民族文化宮黨委委員、副主任們發延,始終繞不開一個詞——少數民族。他是阿昌族同胞;得益于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如愿來京讀書;所學專業是民族學;1988年畢業至今一直從事少數民族文博事業;他還是少數民族界別的全國政協委員;工作在民族文化宮……
“我30多年來,都在干一件事,就是民族文博事業。作為我國民族文博事業發展和繁榮的見證者,我深感榮幸和責任重大。”們發延委員說,民族文博事業,具體來講包括民族文物的征集、收藏、展覽、研究、管理和宣傳教育,這些方面的工作們發延都曾參與。
而他講得最多的是早年間從事的民族文物征集工作。“30年前我們的交通不像現在這樣便捷,去民族地區征集文物,翻山越嶺是家常便飯,有時還需要騎馬。”們發延頭部右側的一塊傷疤,就是他征集文物時的一次翻車事故所致,類似的交通事故,他記憶中至少有三次。
們發延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調研征集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工作,既是文物工作,也是民族工作。”們發延說,“做民族工作,不與少數民族同胞推心置腹,不與他們交朋友,是做不好的;做民族調查研究,怕危險,不敢深入當地,是做不好的。”盡管一年當中有小半年在外面,風餐露宿,條件艱苦,但當征集到所需的文物時,當和少數民族同胞打成一片時,當把國家的文物政策告訴少數民族同胞,他們深明大義拿出文物支持工作時,們發延的喜悅無法用語言形容。
工作中有熱鬧的場景,也有冷清的時刻。們發延提及,相比文物征集,文物的分類、收藏和保護工作最需要“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下寂寞的他,幾年間獨立完成了20余個民族的館藏文物編目建檔和分類工作。13個文物庫的藏品,每一件他都如數家珍。
而最考驗創意的是策劃展覽工作。們發延先后負責、參與、組織過370多個展覽。“這些展覽,受到各界高度重視,社會效益顯著,為我國民族政策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2019年,們發延當選國家民委文化名家。
提到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們發延告訴記者,是他任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期間參與推動建立了中國博物館協會民族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我國民族和民族地區博物館事業發展很快,但是這些博物館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和溝通渠道。成立這個專委會,也是幾代民族文博人的夙愿,對于聯絡民族和民族地區博物館作用很大。會員數已經由2006年成立之初的20多家變成現在的170多家。”們發延說。
今年首次擔任政協委員的們發延,雖是政協“新人”,但對政協并不陌生。在他眼中,政協是一個人才薈萃、凝聚共識的好平臺。“我要充分借助政協這個平臺,把大家的共識凝聚到民族文博事業的發展上來,凝聚到講好民族文物故事、講好中國故事上來。”
在準備提案時,們發延委員特別關注了各地在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展館時存在的困難和不足。他認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和戰略任務,我們一定要讓這些主題展館發揮更好更大的宣傳教育作用。”
總監制:李木元 汪俞佳
視頻監制:宋寶剛 韓月
記者:李晨陽 賈元昌
攝像:宋寶剛
后期:信鑫
設計:魏琳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