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回眸履職路
從“我能為氣象做什么”到“我能以氣象為國家做什么”
——訪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朱定真
人民政協網2月22日電(記者 李木元 周佳佳 薛婧 劉佳政)“氣象學中根本沒有‘霧霾’這種東西,只有霧或者霾。”“‘霧霾’說法不準確,可改為‘灰霾’相對準確些。”2018年全國兩會上,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朱定真關于霧和霾的一番科普發言火爆“出圈”,也是從那之后,國家相關文件中不再有“霧霾”這個提法。
其實這些都是朱定真的“厚積薄發”,用他的話說,每年全國兩會是中國人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是交換觀點、建言發聲的大好機會。在朱定真看來,作為政協委員,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利用自身優勢,為國家發展作貢獻。“原來關注更多的是我能為氣象做什么,現在不知不覺開始跳出小圈子,想的是我能以氣象為國家做什么,這是我的責任。”
五年間,見證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轉變
履職五年來,朱定真像一塊海綿,從氣象專業領域出發,關心留意身邊小事和重要社會事件,逐步成長為心系民生的責任委員。一件件提案最終能夠變為一項項舉措落地,與他的敏銳觀察、深入思考密不可分。5年里,我國氣象事業的點滴變化,也盡在他的觀察和掌握之中。
“現在我國的氣象預報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成為名副其實的氣象大國。氣象事業最開始服務于軍事、農業,再拓展到生產生活,如今已經細化到滿足社會上的各種精細需求,甚至于每個人的個性化需求。”提起我國氣象領域的“上新”,朱定真不忘提醒大家觀察生活中的具體變化。
“過去天氣預報一天只發3次,現在包括基于月度季度的天氣預報,基本上都是滾動跟蹤預報,這在5年前還無法實現。在內容上,目前的天氣預報也不僅僅是防災減災和預測風云雨雪,而是結合健康、體育、醫療等方方面面做出精細化預報。”朱定真補充說。
我國地處東亞季風區,氣象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尤其是這兩年,氣候變化引起災害天氣多發、頻發、重發,越來越頻繁地牽動著人們的神經。
正因為如此,防災減災是朱定真建言獻策的重點對象。他介紹說,為把災害預警信息及時傳遞給大眾,我國建成了多部門共享共用的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預警信息可在10分鐘內覆蓋86%的公眾。“這得益于我國各類技術,特別是通信技術的提高,當然也得益于我國在整個防災減災政策體系方面的進展,讓預報預警能夠快速傳達,以此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不少人問朱定真:五年履職,感觸最深的是什么?他總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見證了伴隨國家的發展,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逐步轉變,這是我最欣慰的事!”
5年18件提案,為政府決策貢獻智慧
5年,他提交了18件提案,平均每年3-4件。“高質高產”源于什么?朱定真的回答簡潔明了——得花大量時間搜集素材、深入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2018年11月22日,朱定真參與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2018年“三農”工作協商座談會。會上,產業布局、種子培育等問題在討論中被頻頻提及,但朱定真聽著聽著心里卻隱約有些不安,因為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地忽略了氣候正在變化這一因素。
回去一查資料朱定真才發現,事情遠比他想象得嚴重,上一次國家開展農業氣候區劃工作還是在20世紀80年代,距今近40年了。“40年里,氣候發生了很大變化。如果國家在做農業產業布局時忽略了這個重要因素,將來是要吃大虧的。” 朱定真回憶說。
出于一名氣象人的責任感,朱定真和陳曉紅、朱水芳兩位委員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于聚力精準施策開展第三次全國農業氣候區劃》的提案。
今年2月13日,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發布,他從2019年起持續呼吁的“開展第三次農業氣候區劃”被吸納其中。文件明確提出,要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研究開展新一輪農業氣候資源普查和農業氣候區劃工作。
有回響、被采納的提案不止這一件。2021年,朱定真提交的《關于免除面向各級應急責任人發送預警短信資費的提案》被相關部門采納,使預警短信資費在原有基礎上直接下降1/3,助推應急信息傳達覆蓋面擴大;同時,他和常信民、池慧、武鋼三位委員的《關于補齊科學普及短板、開創我國創新發展兩翼齊飛新格局》提案也引起了社會熱烈反響,在隨后的中國科協2021-2035相關規劃里有了體現;對于他和嚴之堯、蘇權科、李小軍、葉友達、胡劍江、李景虹六位委員2022年提交的《關于推進政府和社會應急聯動機制以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提案》,在當年5月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中也寫入了“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機制,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制度”;被評為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優秀提案的《關于建設國家風能太陽能資源專業觀測網的提案》,中國氣象局也已在相關部委的支持下謀劃部署……
這么多提案被采納,朱定真自然是成就滿滿。說到經驗,他強調了兩個字:真、實。在他看來,提案反映的問題要有事實,分析要實在,建議要精準,要易于落實,避免不了解情況就“仗義執言”,更不要博眼球,求數量而不顧質量,要用全局的眼界,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準的建言為政府決策貢獻智慧。
政協委員履職要在“四多”上下功夫
氣象專家、科普學者、全國政協委員……朱定真在多個身份之間不停切換。多年來,他已經習慣這種角色變化。他坦言,自己喜歡通過跨行業交流來汲取新知識、激發新靈感,再把氣象專業知識融進去,碰撞出新的火花。
朱定真深知,要想提高履職能力,就要充分了解各個行業的需求。為此,朱定真每次參與調研,都會主動向一線工作者了解他們關注的信息,“這些信息未必是氣象方面的,也可能和農業、經濟等領域相關。如果我一點兒都不懂,跟他們難以形成共鳴,就得想辦法學習。”
“參加政協會議或活動既是履職的過程,更是學習的過程。”朱定真在這5年履職中,最常規的操作就是抓住涉及不同領域委員參加、信息量大的會議機會,了解到更多更全的情況。正如他所言:“通過組織的培訓學習和不同領域委員多交流,眼界、格局都能得到極大提升。”
簡單梳理自己的履職經驗,朱定真用了一句話:當好政協委員,應該在“四多”上下功夫,即多交流、多學習、多調查、多思考。
一屆政協人,一生政協情。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朱定真表示,他還想圍繞應對氣候變化、鄉村振興、生態文明建設、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深入調查、深入研究、建言獻策。“未來的路還很長,五年的履職經歷無疑讓我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責任感、使命感更強!”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