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文化 文化
12所在寧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走進秦淮
?——“槳聲燈影里的委員故事薈”第三季再度出發
2月10日,在新學期即將開啟之際,12所在寧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走進秦淮。考察交流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們紛紛感嘆,這次的秦淮之行,收獲滿滿,啟發良多,秦淮以“不一樣”的方式,搭建起高校和地方交流的橋梁,這樣的“開學第一課”很生動、很特別、很難忘。
這次活動由南京市秦淮區政協牽頭組織,區委宣傳部、區委黨校、區教育局、夫子廟文旅集團、區歷保集團共同參與,首次邀請在寧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走進秦淮。旨在通過“馬院院長走進秦淮”的方式,搭建秦淮與在寧高校馬院交流合作的平臺,發揮秦淮優秀傳統文化豐厚、紅色文化富集的優勢,用好小西湖城市更新、秦淮區基層治理等鮮活的案例,探索建立思政課實踐基地、合作開發思政課精品研學線路的可能性,并以與高校馬院聯動的小切口,助力黨委政府搭建秦淮與在寧高校常態化聯動的大橋梁,持續放大秦淮“特而精、最南京”的影響力,助力秦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這次活動也是秦淮區政協 “槳聲燈影里的委員故事薈” 第三季再度起航!繼過去兩年推出“槳聲燈影里的委員故事薈”第一季、第二季產生良好反響后,秦淮區政協借助這次馬院院長走進秦淮的機會,組織馬院院長齊聚秦淮河“書香政協號”書舫,圍繞如何用好朱自清俞平伯同游秦淮河100周年機遇、打造秦淮河大IP建言獻策。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大平、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袁久紅等12所在寧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秦淮區政協主席、黨組書記何素玉,秦淮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趙海,秦淮區政府副區長盧杰,秦淮區政協副主席於朝勇,秦淮區委宣傳部、區委黨校、區教育局、區文旅局、夫子廟文旅集團以及區政協相關領導參加活動。
在參觀秦淮區政協數字文史館的過程中,院長們了解了秦淮區政協的歷史沿革和近年來在打造“書香政協”、“聯動履職”品牌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隨后在小西湖街區,與會人員聽取歷保集團副總黃潔介紹了小西湖更新改造的概況,參觀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顧業亮大師工作室、共生共享院落、五方協商議事平臺、陳炳蘭委員工作室。
在九龍橋研學基地,大家聽取秦淮區委黨校老師介紹九龍橋發生的紅色故事,追憶緬懷先烈,對秦淮的紅色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大家用腳步丈量東水關遺址,了解東水關的來龍去脈,在朱自清俞平伯先生的雕塑前合影留念,重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同名散文的片段,紛紛向兩位大師致敬。
隨后,乘坐“書香政協號”書舫從東水關碼頭啟航,沿著朱自清俞平伯先生100年前游覽秦淮河的線路前行,傾聽區政協教衛文體(文史)委主任、區一級調研員張振榮娓娓講述母親河的前世今生,發生在秦淮河沿線與高校相關聯的紅色故事,一起感悟秦淮河的滄桑巨變,探討如何推動豐厚的秦淮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打造秦淮河IP的可行路徑。
在秦淮河畔的吳敬梓紀念館,秦淮區政府副區長盧杰介紹區情概況,表達對院長們意見建議及校地合作的期待,與會人員一一發言。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胡大平:今天的活動非常有意義。建議進一步拓展、深化與高校及研究機構的合作,打造文化南京、文人南京的當代模式。無論是城墻、老門東、小西湖以及整個十里秦淮,專家的參與度深了,這是秦淮活起來的重要因素!如何以“活的文化”為內核,以景觀和生活方式重整和新文明實踐為抓手,可吸引專家主動參與并積極發揮其引領作用,從而實現從南京文化名片到新時代生活標桿的轉換,是秦淮應該思考的問題。具體做法可以參照:一是在老門東仍未充分利用的既有空間中,引入學者書院(工作主題類),讓南京文化名人入駐形成新型文創、文派熱點;二是設立秦淮文化論壇,定期以古今秦淮素材推出系列講座和研討會;三是招募學者和高校學生志愿者,推動秦淮景觀、社區和文化活動的微更新活動;四是資助機關研究,打造社會史新名片:如,東濠涌(廣州),龍須溝(北京),秦淮河(南京)的三條城市內部治理與變遷史研究。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袁久紅:經過今天一系列的參觀,我對秦淮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不僅僅是對秦淮河的歷史沿革,非遺燈彩名不虛傳,紅色秦淮分外動人,秦淮河畔許許多多美麗的瞬間,也讓我對于那段歷史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今年恰逢朱自清俞平伯暢游秦淮河,寫下名篇的一百周年。建議抓住這個時間節點,把傳統文化、紅色歷史等有機結合,發揮秦淮區政協前期搭建的“書香政協”平臺作用,串珠成線,壯大“秦淮河”這一IP,將其打造成為南京發展的一張新名片。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戴銳:走進“特而精、最南京、最文化”的秦淮,我們在感受文化氣息之余,深切體會到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并正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奏響著新時代的樂章,在“文化名片”“旅游名片”等基礎上拓展了“紅色教育名片”“時代精神名片”的豐富內涵。秦淮河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圍繞這條名河,還有很多的資源可以挖掘,我們可以圍繞秦淮非遺、秦淮歷史、發生在秦淮河兩岸的科舉文化做好文章,讓暢游秦淮的人切切實實地感受到這里的歷史文化。
中國藥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儒年:南京被評為世界文學之都,是最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秦淮區又是南京歷史文化最集中最濃縮的地方,走在秦淮可以說一步一景、一步一詩、一步一故事。如何將秦淮的歷史文化與秦淮的發展結合起來,讓文化越發璀璨、讓秦淮更加富足、讓人民更加幸福,建議:一是大力發展數字文化,通過數字文化讓過往名人活起來,讓故事活起來,讓詩歌活起來。過往的思路是讓游客尋芳探幽,發現名人軼事,通過數字文化讓景動起來。就如花燈節里的花燈可以是活的,一個一個都能動起來,在我們的眼前穿梭,名人名畫名詩名景也能在我們的眼前穿梭。其二是要進一步打造秦淮的文化品牌活動。如,以朱自清俞平伯游秦淮發表《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100周年為契機,把朱自清俞平伯的人物研究、文學研究與秦淮河文化研究融合起來,打造并制度化高層次學術研究活動。再如,袁枚是知名文人也是成功商人,不僅活躍了文化,同時繁榮了商業。我們應向袁枚學習,學習他敢于突破和創新思維,相信秦淮極為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未來發展中一定還會發揮出更大的影響力。
南京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眭國榮:通過這次參觀、學習、交流等環節,使我對秦淮這張南京歷史文化形象的城市名片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小西湖片區的五方協商、非遺傳承人的精美工藝、九龍橋旁的革命故事、東水關畔的文人情懷、秦淮河兩岸錯落有致的古式建筑、白鷺洲公園的燈火闌珊,無不使我們感嘆秦淮的變化不僅是面貌的煥新、更是層次的提升、內涵的豐富和魅力的綻放!為此建議,能開展秦淮和高校之間的合作:共同發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使命,通過共同組織高層論壇、開展課題研究等,研究好、解讀好、闡釋好國學文化。共建“江蘇省國學研學基地”,夫子廟等目前已經成為我校“南京歷史與文化”“顏子文化”等課程的教學實踐基地,小西湖片區也可以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基地。培育文化旅游和教育融合發展新業態,培育文教結合、旅教結合的特色研學旅行項目。利用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優勢進行文創產品的設計優化、推廣應用等。利用我校建筑學、古建筑修復等專業參與片區改造和古建筑修復等。
南京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宗明:南京秦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不僅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也富含優質的教育資源。將秦淮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教育資源,特別是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可以從多個方面切入:一是深入挖掘秦淮歷史文化內涵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提煉出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標識、文化符號,并利用現代傳播技術進行宣傳。“最南京”雖然最能代表南京的文化、南京的形象,但具體內涵并未反映出來,可以考慮在“秦淮”的諧音“情懷”上做點文章。二是整合秦淮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資源線路,打造青少年紅色文化與傳統文化教育精品項目,申報省市乃至全國青少年傳統文化實踐教育基地和大學生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三是秦淮區與高校對接,根據不同高校學科特色與文化特色,開展校府聯合,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比如,聯合開展秦淮歷史文化課題研究,經常性開展秦淮文化進校園、思政課教師走進秦淮等活動。
南京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朝暉建議:一是建立秦淮文化建設專題培訓班。建立校地常設組織機構,吸納地方文史專家、高校優秀教師成立講師團。面向駐地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內容包括理論授課、紅色尋訪、情景教學等,提高思政課教師對秦淮文化的認知及文化資源利用能力。培訓既可接受某一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委托定制,也可面向幾所馬克思主義學院聯合培訓。內容上以秦淮文化為中心,逐漸輻射、涵蓋周邊的地域文化。二是成立秦淮文化產業研究院。在部分駐地高校成立分院,以秦淮文化產業鏈的各工作方向為導向,面向師生進行項目研發、課題招標、大學生創新活動及相關賽事。將駐地高校、政府、產業運營商、媒介、社區居民、地方文史專家及原住民融合進秦淮文化產業發展對話框架內,建立“參與式”文化產教模式。三是不定期組織師生開展秦淮文化探源活動。一方面通過建立秦淮文化遺產保護的數字化平臺、學術研討論壇、遺跡追蹤、檔案查找、口述歷史等,把小故事變成大道理,既承接過往歲月又對接現實生活,既彰顯歷史厚度又保有現實溫度。另一方面通過伴學伴游、征文比賽和教學競賽,引導師生及社會資源主動參與到秦淮文化的挖掘、轉化、利用中,以深入推動秦淮文化資源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堂。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素梅:秦淮區政協組織的院長走進秦淮區活動為我們全方位深入了解秦淮區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讓我看到了和傳統印象不一樣的秦淮。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有兩點:第一點是秦淮區在紅色文化建設方面的成績,建議繼續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旅游名片,提升秦淮區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第二點是秦淮區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創新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秦淮區在開發建設過程中采取的五方協商機制是協商民主在基層的生動實踐,體現了秦淮區在社會治理方面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基層民主創新的成功范例。
南京體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葛翠柏建議:一是將秦淮風光帶進一步打造成享譽全球的南京獨特的閃亮名片。二是加強秦淮風光帶整體規劃,重點突出且出彩,新舊協調統一有新意。三是與高校馬院合作,充分挖掘九龍橋等紅色秦淮元素,探索秦淮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新路徑,推出系列慕課、案例等,加大宣傳力度。
南京森林警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丁衛華:秦淮久負盛名,是南京的一張名片,也是古都南京厚重文化的代表。秦淮既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同時近代以來眾多志士仁人在此傳播革命火種,創造了豐富的革命文化;秦淮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今日秦淮河碧波蕩漾,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前景,創造了豐富的生態文化;同時,秦淮積極創新基層治理,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秦淮樣板,創造了豐富的平安文化。建議:1.積極打造“三色融合”秦淮文化品牌。可以用紅色代表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用綠色代表生態文化;用藍色代表平安文化。2.積極提煉“三色融合”文化品牌的精神內核。加強和社會各界的交流溝通,達成“三色融合”文化內涵的廣泛共識。3.積極承擔文化育人的社會功能。秦淮文化厚重,應該廣泛宣傳普及,積極開展文化進校園活動;和高校合作設立實踐教學基地或者志愿者服務基地,充分發揮文化的社會價值,展現秦淮文化的時代魅力!
江蘇警官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戴銳:秦淮區擁有九龍橋、復成新村10號等眾多紅色教育資源,以及中國科舉博物館、南京惜陰書院、秦淮·非遺館等多個傳統文化教育資源。馬院將與秦淮相關單位開展交流合作,充分利用秦淮特有的書院文化、秦淮河文化,對接“文化秦淮”“紅色秦淮”“平安秦淮”,打造“大思政課”研學基地,并與秦淮區中小學緊密對接,打造“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共同體,加強合作,協力發展。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亞峰:秦淮區擁有非常好的歷史人文資源,充分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南京實踐,對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踐具有較高的實踐意義。根據高校思政課的內容,可以與高校馬院開展共建,建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基地,開發相應教學場所和資源,供師生研修。為此建議:一是以老城改造和治理為主題,開發一條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研修線路;二是將瞻園、航天干部管理學院(原國民黨陸軍中央監獄)和相關紅色場所串起來,打造一條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實踐線路。
秦淮區政府副區長盧杰對院長們的精彩發言做出回應,他表示,秦淮區將主動加強與各高校聯動,做好秦淮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深度挖掘和系統研究,推動精品研學路線打造。
秦淮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趙海充分肯定活動的意義,感謝政協搭臺,感謝院長們的真知灼見,表示將逐條梳理回應院長們所提意見,逐一走訪各所院校,密切與高校的聯系,共同講好秦淮故事,推動更多高校、更多大學生走進秦淮、了解秦淮、愛上秦淮。
最后,秦淮區政協主席何素玉向具體建議并促成此次活動的區政協常委、南京大學出版社的吳志雄委員表示感謝,對與會人員的積極參與、精彩建言表示感謝,對黨委政府的有力回應表示感謝。她說,“搭平臺、匯資源、建真言”是政協重要履職方式。新一屆秦淮政協提倡“將重點工作做得出彩、常規工作做出新意、有意義的事情做得有意思”。在高校即將開學之際,全區上下謀劃推動高質量發展之時,秦淮區政協牽頭舉辦這樣的活動,達到了通過高質量建言助推高質量發展的預期目的,也以特殊的方式打開了紀念朱自清俞平伯兩位大師同游秦淮河寫下同名散文10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她希望建立常態化的校地聯動工作機制,聯合打造全國有影響的思政課精品研學線路,推動資源線有效轉化為故事線、研學線、消費線、傳播線,形成高校與地方政府聯手合作共贏的秦淮范式。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