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商 統戰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郭衛民:用責任贏得信任

2023年01月31日 11:24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1(1643069)-20230131110402

文/本報記者 韓雪 圖/本報記者 姜貴東

郭衛民簡介: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會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曾擔任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國新辦新聞發言人、十九大大會新聞發言人、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獲2021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

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怎么走?

這是首次參加全國兩會新聞發布會的記者,經常會問到的問題。而對于已經連續4年擔任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的郭衛民來說,通往發布廳最近的路,是從北京市海淀區北蜂窩路102號出發。

十多年來,每一位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無一例外都是從這里出發,為全國兩會敲響“開場鑼”。

新聞發言人的“法寶”

1983年,全國政協首設新聞發言人制度。沿革至今,郭衛民是第15位大會新聞發言人。

在走上政協新聞發布臺之前,郭衛民曾經擔任過國新辦新聞發言人、北京奧運會新聞發言人、十九大大會新聞發言人。作為深耕外宣領域26年之久的“老將”,無論在哪里進行新聞發布,他的思考出發點始終沒有改變:這樣說能不能讓公眾聽得懂,能不能讓國際社會更好地了解中國?

郭衛民常常會用到一個比喻,“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很重要的是進行溝通、交流,介紹自己的看法,回應別人的關注,澄清誤解、批評,體現誠信。國家之間的交往也是如此。”他繼而說道:“國際傳播的英文怎么說?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就是強調溝通交流。”

在郭衛民的眼里,新聞發布就是這樣的溝通交流。

1993年,國新辦開始承擔政府的新聞發布工作,并協調推進政府新聞發布制度建設。據郭衛民介紹,從“一年只有幾場、十幾場發布會”,到現在國新辦發布廳每年舉辦上百場新聞發布活動,政府與媒體、公眾對話的增加,也悄然影響著輿論環境——我國新聞發布制度不斷完善,新聞發布會逐漸密集,新聞發布理念深入人心。

“現在一有重大活動、重要會議或是遇到突發公共事件,組織新聞發布工作、接受媒體采訪,已經成為一項‘標配’。”

而新聞發布的發展進程,一直伴隨著我國政府工作的改進和社會治理能力的提高。2004年我國制定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2005年頒布了《突發公共事件新聞發布應急預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當天,政府立即啟動緊急預案,國新辦也及時啟動了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應急預案。當晚,郭衛民和他的同事們在辦公室加班起草文件,研究如何召開新聞發布會、策劃采訪方案。

第二天,國新辦就抗震救災情況舉行了發布會,主持人正是時任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的郭衛民。據悉,這是我國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發生后時效最快的一次發布會。

此后一個月,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密度強度也創下當時之最——5月13日至6月16日舉辦抗震救災新聞發布會27場,同時每天下午4點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當日地震傷亡數字、搶險救災和恢復重建工作的最新情況。“中國以開放、回應關切的姿態亮相國際社會,一下子扭轉了此前不利的國際輿論。”郭衛民清晰地記得,2008年之后,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報道頻繁起來,此后一直居高不下。

“我一直認為,新聞發布是做輿論工作的,是國際傳播十分重要的形式。媒體的問題,往往代表著它的受眾進行發問。你去回答的時候,實際上在回應社會輿論的關注。其實國內外,大家都在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輿論引導。”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起時,有輿論稱中國出口醫療物資存在質量問題。雖然相關部門都及時進行了回應,但提到的原因是中外質量標準不同、使用習慣有差異、操作不當等,對于有沒有質量問題并沒有正面回答。一時間,網絡爭論得沸沸揚揚。

郭衛民注意到這一輿論動向,專門針對當時的五單質量問題一單一單去詢問有關部門。因此在當年的新聞發布會上被外媒問到該問題時,他的回答既講到以上提到的三種原因,也負責任地表示:“中國出口了大量的醫療防疫物資,存在質量問題的只是極少數。”同時表明態度:“中國政府對此零容忍……”

因為給很多新聞發言人授過課,媒體稱他為“新聞發言人的老師”。現在網絡上,還能找到郭衛民關于新聞發布的一些精彩表述:

“一定要實事求是。”

“速說經過,重講態度,慎下結論。”

“關鍵時刻要敢于善于發聲,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要承擔起‘第一新聞發言人’的角色。”

“外國媒體是我們可以運用的資源,也是我們回避不了的挑戰。”

……

“做好新聞發言人有法寶嗎?”

“有,贏得公眾的信任,讓公眾覺得你誠信可靠。”

郭衛民在提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時,又一次用“可信”來強調新聞發布工作的要訣:“信任是關鍵,信任主要靠輿論工作,靠交流溝通,人與人之間如此,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是這樣的。”

“壓力都在臺上”

1996年起就在中央外宣辦、國務院新聞辦工作的郭衛民,能記住不少記者的名字。好些記者見到他,也會笑瞇瞇地打招呼:“發言人好!”

媒體對郭衛民的評價一直不錯,這和他常年從事新聞發布有關。坐上發布臺,郭衛民習慣用語言、眼神與臺下記者進行交流,“這是建立信任最快也是最直接的方式。”

誠然,以快速、準確、坦誠的回應,能贏得媒體和公眾的信任和好感;但同時,也往往在無形中給新聞發布工作增添了巨大的壓力。

一場新聞發布會需要幾十分鐘、幾小時,但在籌備新聞發布的過程中,發布團隊要完成大量的工作:從輿情收集到議題設置,從材料發放到提問回應,從會前協調到會后評估,從媒體邀請到報道跟蹤……最近幾年,隨著郭衛民將新聞發布“重頭戲”逐漸轉到全國政協,政協發言人團隊也深切領略到郭衛民的風格——他會因一個人的“用心”工作笑呵呵地表揚,也會因為同一個人的“不用心”嚴肅地批評。

全國兩會召開之前是郭衛民和他的團隊最忙碌的時候。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組織座談會。

郭衛民本人很看重座談會的價值。“看一場發布會好不好,跟議題有關。這也就是為什么在新聞發布籌備階段,發言人組要開那么多的座談會,做那么多的工作,關鍵就是研究議題。”

“這個議題怎么確定呢?要深入研判國內外輿情,認真了解各相關部門開展的工作,發布和回應的重點內容,一定是黨和政府想說的,老百姓關心的,政協積極作為的。”在他的提議下,座談會的覆蓋范圍逐年擴大,座談對象有中央和國務院有關部門負責人,有全國政協各專委會及辦公廳各局室負責同志,也有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相關負責人,還有部分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境內外媒體記者。

與不同群體對象座談時,郭衛民會在最后習慣性地問上一句:“還有什么問題嗎?”這個問題似乎在問別人,其實是在提醒自己,“隨時都要做好各種準備。”

因為,“壓力都在臺上”。

“你想想看,記者拿起話筒,他問的問題,你作為發言人,能不回答嗎?”為了應對突發事件和意想不到的問題,在國新辦時,郭衛民就養成了一個習慣:他的公文包里總收有上百個問題和資料,以及各種剪報、文章。

而連續4年為全國政協大會進行新聞發布,郭衛民又有了新的審視和思考:“政協由多個界別組成,政協的新聞發布,既反映黨和政府的政策方向,又反映政協委員的多元視角和他們希望關注的問題。”

“所以一件事上多說一句話,思考點就能廣泛一些,視角也能更多元更豐富,內容上能兼顧到各方觀點。”隨著對政協認識的加深,郭衛民的發布要求又在提升:“讓發布會更有厚度的同時,更有溫度。”

為此,他帶著政協發布團隊,又開始一點點地摸索,不厭其煩地嘗試,“第一輪先把事實弄準了,接著想辦法把政協的各種觀點和想法融進去,最大程度地實現理和情的交融。”

“老將”接過“新課題”

“我黨歷史上,很早就有新聞發布工作。延安時期、重慶談判時期,黨的領導人就接受過媒體采訪、舉辦過新聞發布會。新中國成立后,針對一些重大國際問題,也舉行過新聞發布會。”

2022年10月19日,郭衛民在接受采訪時回顧起黨的新聞發布發展歷程。

拉長時間軸就會發現,黨代會的腳步一直開放:十二大首設新聞發言人,十三大設立大會新聞中心……十九大首設黨代表通道,二十大代表團首設新聞發言人。郭衛民自己有過四次黨代會新聞發布工作經歷,從2002年開始,他先后擔任過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新聞發言人組組長,以及十九大大會新聞發言人。

“國際社會聽不到中國聲音的時代,已經徹底過去了。”為郭衛民所樂見的,是越來越多的中國聲音被國際社會關注。

但被關注,并不都是正面評價。遇到負面輿論,該怎樣發揮新聞發布的斗爭作用,郭衛民有一段難忘的經歷——

2019年修例風波侵襲香港,一時間輿情復雜。7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新聞發言人介紹對香港當前局勢的看法,并答記者問。

當天的新聞發布廳座無虛席。此前,發布團隊進行了周密的準備,發布會上發言人介紹了中央政府對香港形勢的看法、政策舉措,回答了中外媒體提出的各種熱點問題。第二天看報道匯總,郭衛民發現,“大量的報道是客觀平衡的,包括國際媒體,大多把發言人說的報道出來了。即便有的把發布內容作為一方論據,他也會報道你的觀點。這場發布會發揮了斗爭作用,有效開展輿論工作。”

今天,一些西方輿論攻擊中國媒體滲透他們的政治,影響當地的民眾,干涉他們的選舉,面對這樣不實的攻擊,郭衛民不由笑了,“這要放在十多年前,我們都會覺得好笑。過去我們做外宣,最怕人家說在國外聽不到中國的聲音。現在,中國真的是強大了。”再面對國際復雜的輿論時,郭衛民還是會保持樂觀:“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還是信任我們的,對我們是友好的。”

而回到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上,郭衛民又繼續闡述自己的解讀:“可信大量是靠輿論工作形成的,可愛比較多的是靠文化展示,可敬更多需要綜合因素,需要體現我們價值觀的吸引力,和能提供的中國方案。”

千百年來,黃河治理一直是困擾中華民族的難題。20世紀80年代正逢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創新采用國際招標方式,由世界多個專家團隊對小浪底水利樞紐主體工程進行分標建設,一起攻克治理難題。

隨全國政協調研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時,郭衛民在黃河中游通過一個十多分鐘的電視片,了解到小浪底水利工程背后這個國際合作的故事,他深受觸動;在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蘭考拜謁焦裕祿陵墓時,他又開始思索:該怎樣向國際社會講述好這位中國共產黨人的故事……

到各地走得越多,郭衛民越發現,今天中國和世界關系正發生著急劇的變化,當前及未來,輿論環境該如何打造?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該如何形成?郭衛民一直在尋找答案。

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時,郭衛民在“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表述中找到了國際傳播的新方向和新路徑:“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我們每個人都是國際事務的參與者,每個人都可以做國際傳播,只要有參與意識,有文化承載,方方面面的人士都可以成為國際傳播的多元主體……”不僅倡議他人,郭衛民自己已經采取行動——

一年多來,郭衛民正從宣傳策劃者轉換為實踐者,一方面不斷考察新技術新手段,另一方面也在尋找更能體現文化精髓的敘事內核。他打算:在未來三五年里,以黃河文化國際傳播為切入點,著手將形式和內容進行對接,通過新技術新手段,提煉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編輯:賈元昌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日本三级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ay | 在线观看国产激情免费 | 天天看片国产精品 | 五月天在线视频国产在线一 | 污网站在线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