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3新春走基層>滾動新聞
新春走基層 | 安徽肥東:“博士羊倌”用上無憂電 助力“種業之都”建設開新局
人民政協網合肥1月30日電 溫暖的產房里,出生剛三天的小羊羔慵懶地趴在羊媽媽身邊,通體雪白、毛發光溜。見到幾個“白大褂”和“藍帽子”經過,好奇地抬起頭,眨巴眨巴大眼睛。
1月29日,安徽省合肥市政協農業農村委與國網安徽電力(合肥肥東)皖美共產黨員服務隊,以及肥東縣政協、農業農村局負責同志一起,來到轄區的博大牧業養殖基地走訪調研,聯系界別群眾,并開展配電設備巡檢工作、排查用電安全隱患,幫助養殖基地提升用電安全性,助力穩產保供,在兔年新春開新局。
走進養殖基地,一排排羊舍錯落有序,工人們忙著給母羊配送干草飼料。“目前,羊圈里還有1千只左右的山羊,主要以待產的母羊為主,冬季保溫用電量比較大。”養殖場管理人員蔡學柱說。
“從大年初一到現在,一個星期時間,已經出生了二三十只小羊羔。馬上開春就進入繁殖旺季,最多的時候一個月能產120頭呢!”看著圍欄里埋頭吃草的羊兒,“博士羊倌”、博大牧業總經理王芳權喜不自禁。
這些“寶貝疙瘩”可不是普通的山羊。博大牧業董事長章宸介紹,就在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發布635號公告,由合肥博大牧業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第一培育單位的“皖臨白山羊”新品種,經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獲頒新品種證書,成為安徽省第一個自主培育的具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大家畜新品種,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培育的第四個肉用山羊新品種。
皖臨白山羊是由安徽農業大學章孝榮教授領銜、多位教授和博士團隊利用安徽白山羊導入薩能奶山羊和波爾山羊血統,結合分子育種技術,經過20年的系統選育,培育出的專門化肉用山羊新品種,實現了安徽省家畜種質創新和育種技術的重大突破,對緩解安徽乃至南方農區肉羊良種缺乏、促進肉羊產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是解決我國種業“卡脖子”問題的一把“金鑰匙”。
對于正在打造種業之都的合肥來說,畜禽與農作物、瓜果蔬菜、水產、食藥用菌是種業創新發展的重點方向。2021年,合肥市政協以“推進種子產業創新,打造合肥現代種業之都”為課題開展資政會協商,提出要在推動一批種子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扶持像博大牧業這些手握“拿手好戲”的企業做專做精。2022年,又就協商建議采納落實情況開展民主監督,章宸受邀參加民主監督座談會,反映畜禽新品種育繁推和產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得到有關部門重視和解決。
國網安徽電力(合肥肥東)皖美共產黨員服務隊在為企業巡檢配電設備
近年來,隨著皖臨白山羊培育工作加快推進,養殖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用電量逐年上升。由于養殖場地處山林,電力設備運維能力不高,造成了基地內部出現了低壓故障,影響企業安全健康發展。
“山羊養殖最重要就是水源供應,需要通過高壓水泵抽取地下水給羊群飲用。特別是夏季高溫天氣,如果出現斷電故障,極有可能引起小羊脫水死亡,造成經濟損失。”蔡學柱說。
為了助力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在肥東縣政協的建言獻策下,國網肥東縣供電公司加大農網改造資金投入,組織技術人員實地勘查,結合養殖基地配網運行情況,制定10千伏線路改造方案,優化配網架構,提高導線線徑,確保養殖場供電可靠性。石塘中心供電所還與博大牧業建立“社會聯絡站”,將養殖基地作為重要電力客戶,組織共產黨員服務隊上門檢查用電設施,消除低壓線路、開關等安全隱患,提供電力政策業務咨詢,講解安全用電常識和故障應急處置措施,提高養殖人員的用電安全意識,確保養殖場用上無憂電,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劉甜甜 陳海東)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