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2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履職風采
我只專心做好兩件事
——訪2022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獲得者王靜
王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研究員
“我是政協委員隊伍中最普通的一員。”
1月17日,王靜獲評2022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但她總是謙虛地說:自己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她說,“我只是專心做兩件事,一件是專心做科研,一件是專心做委員。”
這一年,專心做科研,王靜帶領團隊完善了“快速檢測圖像識別系統”。而專心做委員,她最自豪的事之一就是作為全國政協“鄉村振興讀書群”群主向總書記作匯報。
2002年的春節,浙江臺州的菜農過得并不算順心。
從1月4日至1月31日,日本對中國出口的蔬菜實行批批檢驗的臨時加嚴檢驗措施,農殘檢測項目包括甲胺磷、敵敵畏、毒死蜱、氯氰菊脂等。
臺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感到頭疼。他們在人員、技術、設備方面與日方要求存在差距,如果送到杭州檢驗,每批要花1至2個星期。
大量西蘭花在口岸積壓。農殘檢驗結果沒出,出口企業不敢收購,10萬畝西蘭花無法收割。最終,臺州市質檢局緊急承擔了農殘檢測任務,24小時加班,送檢西蘭花批批合格得以出口。
這樣的風波,在那幾年時有發生。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出口的一些農產品由于不符合進口國農殘限量標準,經常被退運銷毀,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
當時,我國農殘狀況不容樂觀,許多生產上應用的農藥既沒有檢測方法也無限量標準。于是,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的國家級科研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在2003年應運而生。
兩年后,王靜作為引進人才走進了中國農科院質標所,直到十八年后的今天。
堅韌:十年攻堅的科學家
2022年3月2日,北京大運河漕運碼頭,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火炬在此傳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科院質標所科學家王靜擔任第二棒火炬手。
那天,冬日陽光映照她明媚的笑容,風吹起她鬈曲的額發,懷抱火炬的王靜站得筆直,蓋不住的自信和熱情。“運動員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令人鼓舞,我們科研工作者也需要這種精神,才能不斷取得科技創新成果。”
場上為國爭光,場下十年苦練,王靜的科研路,與運動員有同樣的底色。經過十余年攻關,她帶領團隊研發的“基于膠體金試紙條及移動終端的食品安全和體外診斷智能圖像識別技術和系統”,用試劑條結合微信小程序,5分鐘便可檢測多種農藥殘留,技術全球領先。
一杯茶水,一枚巴掌大的六邊形托盤,將浸潤茶水5分鐘的試紙條放入六通道托盤的卡槽中,拍照上傳,農殘檢測結果就彈了出來。這是2021年7月16日,王靜在全國政協“推進重點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先行先試”提案辦理協商會上做的小實驗,加上泡茶的時間,還不到10分鐘。但在這之前,從研發、試用到使用,同樣的流程她已重復了成千上萬遍,僅這枚小小的六通道陣列托盤中,就蘊含多項專利。
“困難肯定很多,也有推進不下去的時候,但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王靜語氣中沒有一絲負能量,反而帶有幾分直面挑戰的躍躍欲試。
這項技術的核心之一是智能圖像識別,其正式開始研發是在2017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汪洋造訪中國農科院,在參觀了快速檢測技術后,他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技術能不能用在消費者家里?”當時的王靜還不敢回答這個問題,但十幾年前埋在心里的一顆種子,恰在此時破土而出。
她的團隊曾做過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超過40%消費者最關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就是農藥殘留。生鮮產品的保質期短,如果送到有資質的專業實驗室檢測農藥殘留,一般一個星期到半個月才能出檢測報告,等發現問題,農產品早就吃進消費者的肚子里,而快速檢測技術能有效彌補這一點。十幾年前王靜展望未來,就提出過“手機掃一掃就能檢測農藥殘留”的暢想。
隨著我國5G、云計算、物聯網等相關技術快速發展,當年的展望不再遙不可及,但5年多的研發路依然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
“研究圖像識別的時候,經常出現問題。換一個手機,換一個人拍照,在不同環境光下,檢測出的結果都不一樣,這個階段非常痛苦。”王靜團隊苦惱的技術瓶頸,在世界范圍內也是難題。期間,國際上有幾家機構推出了使用手機拍照的病毒試紙條讀取裝置,通常是在暗室中和固定光源條件下進行,或者需要使用手機光源補光,這正是因為不同光強條件下獲取的圖片明暗程度不同,會影響結果判讀的準確性。
除了智能識別方面要突破不同環境光干擾的技術瓶頸,農藥試紙條也不好做。王靜用新冠抗原檢測試劑盒類比:“農殘快檢與新冠抗原檢測試紙條技術相通,都是顯色原理。不同的是,新冠抗原檢測的目標物是大分子蛋白,農藥則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需要先對其進行分子結構改造設計,再偶聯大分子蛋白制備人工抗原,才能制備特異性識別農藥分子的抗體,所以農藥的抗體制備更難。”
而且,新冠病毒檢測的是一種目標物,只需知道有無即定性,而我國目前登記使用的農藥已有751種,其中化學性農藥近600種,風險農藥有近200種,常常需要針對特定農產品同時檢測多種農藥。“針對每一個農藥開發抗體,幾乎都包含了分子結構改造、有機化學合成、免疫學的系統創新研究,不僅要做到定性還要能半定量。”王靜說,小小的一張試紙條,需要大量的研究積累。
那段時間,團隊里每個人都壓力倍增,主要發明人曹振博士更是整夜整夜睡不著覺。
王靜覺得這在科研過程中是很正常的現象,同時也覺得自己足夠幸運:“院里支持的重大科技任務,體現了我們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勢。中國農科院給我們提供了資金、人員等各方面的支持,讓我們得以心無旁騖地鉆研技術問題。而團隊成員也頂住壓力,一次又一次重新實驗。”
最終,團隊研發出試紙條多通道搭載平臺與AI圖像識別算法的有機結合整體,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背景扣除模型和算法,實現了對不同背景環境光干擾的消除。曹振博士自豪地說:“無論用華為、蘋果還是小米,檢測準確性與專業試紙條讀卡儀基本一致。”
今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正式施行,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目錄、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寫入法里。更讓王靜欣喜的是,快速檢測可作為行政執法的證據。在這背后,她不僅作為科學家為此提供技術支持,也作為政協委員推動了溯源體系建設、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化、快速檢測應用合法化。她參與聯名的《關于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提案》,建議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機制,讓消費者參與監督。這件提案,最終由汪洋主席督辦。
“未來,我將帶領團隊繼續深入研究檢測技術,在實現更便捷檢測的前提下,降低使用成本。”豪情壯志背后,是王靜作為一位科學家的自信: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調研農科院蔬菜所試驗地大棚番茄用藥情況后,王靜與團隊成員現場交流討論。
盡責:政協隊伍的“普通一員”
“我是政協委員隊伍中最普通的一員。”
1月17日,王靜獲評2022年度全國政協委員優秀履職獎。但她總是謙虛地說:自己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她說,“我只是專心做兩件事,一件是專心做科研,一件是專心做委員。”
這一年,專心做科研,王靜帶領團隊完善了“快速檢測圖像識別系統”。而專心做委員,她最自豪的事之一就是作為全國政協“鄉村振興讀書群”群主向總書記作匯報。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政協委員并聽取建議時,王靜朗聲匯報:“我今天是作為鄉村振興讀書群第八期群主發言。”
“你這個群主是怎么當上的?”總書記來了興趣。
“群眾推薦的,因為是積極分子。”還未等王靜回答,主持會議的農業農村委員會羅志軍主任替她答道。
鄉村振興讀書群有200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在線,共同學習相關文件政策,定期重點讀一本書,群主負責組織導讀并協助組織線上線下讀書活動。
“農業農村委讓我當第八期群主,這是作為委員的責任和義務,我毫不猶豫答應了,可心里其實沒底。”王靜是全國政協表彰的讀書積極分子,但面對群里隨時冒出的各種專業問題,她既擔心自己理論水平不足以答疑釋惑,又擔心因科研工作不能及時回復書友。
這些顧慮沒有成為她敷衍了事的借口,而是化作腦子里緊繃的一根弦,激勵她更想把每一件事做好。
年初,群里共讀《農業4.0——即將來臨的智能農業時代》,圍繞“三農”問題開展討論時,陳馮富珍委員忽然提問:“能幫我解答一下,農業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關系嗎?”這個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解釋清楚,也不止一位委員抱有疑問。王靜直接聯系了書的作者李道亮教授和研究“三農”政策的霍學喜委員,問他們能不能幫助回答。“他們二位欣然同意,并且做了充分準備,解答得非常專業。”
而讀到“畜牧”章節時,委員們饒有興致地討論:“牛真的喝啤酒聽音樂嗎?”
“我在內蒙古考察乳品企業的時候,倒是現場見過牛聽音樂、按摩,但是牛喝啤酒真沒看到。”王靜不想憑空胡說,就去找更專業的人回答。她邀請了肉類研究專家喬曉玲委員到讀書群里。“原先委員們以為,牛喝啤酒聽音樂只是個噱頭,聽喬委員解答后,才知道這樣做確實對提升肉類品質有好處。”
一石激起千層浪,群里熱鬧的氛圍讓委員們談論起自己家鄉“農業4.0”的應用,從無人駕駛收割機到植保無人機,聊得酣暢淋漓,不僅擴充了知識面,還為履職提供了思路。
自從當上群主,王靜每天早中晚三次登錄委員讀書群,鼓勵大家讀書發言。“其實,以前我沒當群主時,因為工作忙,在群里發言不太積極。但當一天群主,心里就該多一分責任。”
群里不論哪位委員發言,王靜只要看見就會接過話題。“委員深思熟慮后寫了一條建議,發到群里,如果沒人互動,久而久之就失去積極性了。”
王靜覺得,委員發言引起足夠重視,就能增加委員的成就感,從而激勵自身更認真地去調研、去傾聽、去推動事情解決。
成為政協委員后,王靜的切身感受是,自己認真提出的建議,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正因如此,她比起以前更關注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也更積極參加調研。
2021年7月,王靜參加了“推進重點區域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先行先試”重點提案督辦調研。一路上,王靜多次詢問商超、批發市場、種植基地等一線人員對新的快檢手段的需求,并一一記錄下來。
“調研對于委員的能力提升非常重要。”王靜體會到,每一次調研的內容、地區、人員,都是專委會用心組織的。而調研期間與委員的討論、與部委的溝通都讓她受益匪淺,“提案不是現想現寫,而是日常持續的關注、調研、思考、積累。”
回看自己遞交的第一件提案,王靜感到很不滿意,“沒有立意。”她一語切中要害,“成為政協委員之前,我寫東西不太聚焦,現在我寫提案的質量有了很大進步,交上去也不心虛了。”
有人說,政協委員提了建議也白提,王靜覺得這話不對。“汪洋主席常說:不求說了算,但求說得對。”有些一時沒有解決的問題,只要是對的,只要堅持提,總有一日會解決。
幾年履職下來,王靜還有了一個新的體會:委員提的提案要基于充分的調查研究,要能“落地”,不能“夠不著”,找不到落實的空間。“如果提出的建議太虛了,根本找不到合適辦理的部門,那人家就是想落實也沒辦法呀。”
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王靜提交了《關于破解科技成果轉化落地難的提案》,筆觸間流露著她多年以來的思考:“在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成果轉化的今天,科技成果產業化率低已然不是政策扶持不夠、企業創新意識不足、成果需求不旺的問題。”接著,她列出翔實數據,分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一條條現實困難,“現有的科研評價體系中,在職稱晉升、科技成果獎勵時,普遍只看第一單位、第一作者,導致科研工作者或團隊缺乏與他人合作的動力,不愿意坐‘冷板凳’,大都做自己能獨立完成的短平快‘小’成果。”最后,收斂筆鋒,她提出了三項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落地的建議。
不久后,王靜就接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打來的電話:“您的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由我們承辦!”
這是王靜提交的第二件重點提案。她笑得瞇起了眼睛,神情既自豪又害羞,“履職5年,兩件重點提案,這是對我工作最好的鼓勵。”
樂觀:柳暗花明的“老船長”
六邊形的小托盤,搭上六根長長的試紙條,看上去酷似一枚船舵。而手持托盤的王靜,正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帶領團隊沖破迷霧,同舟共濟。
這位愛笑、堅韌、強大的“老船長”常說:“我最自豪的是我的團隊,大家互相包容,在工作中齊心協力,每個人都樂觀自信。”
王靜團隊的成員,同樣因為有她在,無論是科研還是心情,都能一掃陰霾,充滿了安全感。
然而,“老船長”曾經也有不樂觀的時候。回憶起當年剛來質標所的情形,王靜不由笑了:“現在說出來比較輕松,但當時壓力真的特別大。”
由于條件限制,當年王靜并沒有自己的實驗室,也沒有如今54人的團隊,每天一個人輾轉于臨時實驗室。條件艱苦尚能克服,更讓她著急的是科研進度。來的第一年申請不上項目,第二年還是申請不上項目。“我作為引進人才來到農科院,應該做到方方面面更出色,達到院里的期望,可我的科研進展還不如年輕人。”壓力之下,她想過離開,“再這么待下去,我可能會瘋掉!”王靜難得流露出一絲郁悶。萬幸的是,當年的所長葉志華一次次鼓勵,讓她重拾了自信,打消顧慮專心研究。
正是這份堅持,讓她在2007年迎來了轉機。隨著國家更加重視食品安全檢測和自己多年的研究積淀,王靜先后申請的“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基礎性專項、成果轉化項目等都獲得立項,到了2010年,課題組人員和支持經費都已初具規模。
這份經歷,讓王靜再遇到困難時,多了一分從容和樂觀。“人生中遇到各種困難都是正常的,只要咬牙渡過這個難關,一切都會柳暗花明。”
老所長的激勵讓她堅持了下來,因此這些年,王靜也要求自己力所能及地鼓勵別人。每年有新人加入團隊,王靜都會給他們講一個故事:“新疆有一位陳學庚院士,雖然只有中專學歷,卻是當之無愧的國家翹楚,他研發的棉花鋪膜播種機,填補了我國地膜植棉機械化應用領域空白。習近平總書記稱贊他:英雄不問出處,是不是英雄,戰場上見。”王靜用這個故事鼓勵年輕人,“成績好的不要驕傲,成績普通的也不要氣餒,來了我們這個團隊,大家的目標就是培養一流的人才。”
有人問,每個人基礎不一樣,你憑什么這么樂觀?
王靜說:“沒有無用的人,只有放錯位置的人。”自己應該做的,就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這樣每個人都能在團隊中發光發熱,成果出來后,大家都很有成就感,也就越拼越有勁兒。
王靜常常欣慰地看到,團隊成員眼光長遠,不計較眼前利益。申報獎項時人人謙讓,重要工作從沒人拖延。
這一方面是因為,王靜給了團隊成員最大的信任,讓他們深度參與每一項工作,年輕人在實踐中提升了眼界,樹立了自信,有了更長遠的目標。這幾年,團隊已有兩項千萬級的重大成果轉化,主導人佘永新和曹振都是年輕的團隊成員。
而另一方面則在于,王靜了解每一個人的特點,隨時傾聽他們的情緒。“科研停滯不前、項目申請不順、職稱評定失利,每個人都會遇到苦惱,這很正常。”王靜往往先從學生的優點談起給予鼓勵,再慢慢開導情緒,“打鐵還須自身硬。項目沒拿到,除了客觀原因外,還有沒有我們自身的原因呢?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只要我們繼續努力,眼前的挫折是短暫的。”
聽過她的開解后,再難的困境,也并沒有想象中可怕了。在這個團隊里,只需要專心工作,一切似乎都是水到渠成的。然而,王靜從不居功,“我并沒有做什么,是團隊成員自己努力,也是他們成全了我。”
王靜就是這樣,平日里大方健談,唯獨聽到別人夸獎自己時,每次都會不好意思,“我只是一名最普通的政協委員,最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并沒有做什么特別的事。”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件件辦理中的提案,一項項新鮮出爐的專利,早已替她訴說了一切。(本報記者 張園)
《 人民政協報 》 ( 2023年01月19日 第 05 版)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