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3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新聞動態
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民盟四川省委員會支招四川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政協網成都1月15日電(記者 韓冬 通訊員 郭健)“在近幾年的扶貧和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我們對口幫扶的阿壩州九寨溝縣因為國家大政方針,產業發展受限,農牧民收入來源較單一,抗風險能力較弱。如何助力當地經濟發展?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1月9日,在四川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報道現場,省政協委員、民盟四川省委會副主委周仕倫代表民盟四川省委會向大會遞交集體提案《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賦能四川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成為四川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不斷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周仕倫介紹,四川共有56個縣(市)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數量居全國第一,面積占全省60%以上。2021年,全省確定了大邑等14個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試點地區積極探索“生態+”產業、生態補償、生態產品開發經營和品牌打造、生態產權交易等方式,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上取得了進展和經驗。為此,民盟四川省委會和各基層組織對此展開多輪調研,為助力四川進一步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探尋實施路徑。
通過多課題、多角度的深入調研,盟員們認為,目前,由于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方法、體系不完善,基礎數據不充分,衡量標準不統一等因素,導致生態產品價值難量化。其次,由于生態產品權益市場機制不健全,定價標準、市場準入機制、市場管理規范不到位,公共性生態產品存在邊界不清晰,所有者缺位遺漏,生態產品交易平臺尚不健全等因素,導致生態產品權益市場交易難。此外,由于生態資源摸底不夠、規劃不完善、產品無特色、生態產品產權模糊等因素,導致生態產品市場供需不平衡。
為此,提案建議,創新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以市場需求為主導,加強對生態產品分類、權屬、標準、認證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將非使用價值類生態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值到使用價值類生態產品的商業性,針對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不同路徑,在建立核算體系、制定核算規范、推動核算結果應用等方面加大創新,有效破解“度量難”問題,制定出符合省情的商業性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健全商業性生態產品市場交易機制,培育形成多元化生態產品市場生產、供給主體,建立體現市場供需和資源稀缺程度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
同時,強化生態產業化經營。鼓勵支持市場上成熟交易平臺開設商業性生態產品專屬交易系統,專門交易政府認證通過的生態產品,強化專屬交易平臺的推廣和使用,促進生態產品有序流動,提高配置效率,激發市場活力,完善生態產品市場交易監管機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生態產品市場體系。開拓生態物質供給類生態產品,立足資源稟賦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轉變,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生產生態食品、工藝品等物質產品。培育生態文旅服務類生態產品,推動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加快建設全域生態旅游,繪就四川美麗經濟新畫卷。利用森林、陽光等資源,將生態體驗作為重點消費內容,開拓康養旅游產品,將鮮花、藥材、水果、農田等合理布局為具有美學觀賞價值生態產品。
進一步促進生態產品區域協調發展。探索農村地區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在首批建設的14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地區基礎上,再開展一批以村為單位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試點,把農村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納入鄉村振興建設評估指標體系,探索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抓手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鼓勵市縣結合資源稟賦,對自然保護地中的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特定地域單元開展生態產品價值核算。
此外,還要進一步作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政策保障。打造四川生態產品集體商標,明確集體商標的使用條件、申報流程等。出臺生態產品在財稅、金融、交通運輸、定向采購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導支持依據不同種類商業性生態產品的產量、容量、維護難度、成本、效益等屬性,建立團體標準認證體系。搭建綠色金融平臺,有效解決“抵押難”問題,建立多渠道投資機制。加強部門聯動和組織領導,建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將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率和收益納入市、縣目標考核指標體系,落實差異化考核要求,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激勵制度。做好政策、生態產品等宣傳。強化“五區”生態價值信息共享、利益共享,加快四川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承擔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重要省份的時代使命。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