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委員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頭條
“全國政協委員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第一場)在京召開
人民政協網北京12月30日電(記者 王亦凡 付振強 汪凱)12月30日上午,由人民政協報社、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主辦,人民政協網承辦的“全國政協委員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第一場)在京召開。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相關專家圍繞經濟、科技、教育、文化、醫療、法律、生態環境等領域熱點問題議政建言、凝聚共識,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葉小文表示,新時代十年,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他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有其深刻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既是立足中國基本國情的,實事求是而又穩步邁進、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也是契合當代基本世情的,快速發展而又走和平發展道路、合作共贏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沿著自己堅定不移的戰略邏輯,一步一步扎實推進,指引我國加快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原駐會副主任凌振國結合考察調研履職實踐表示,新時代十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審時度勢、守正創新,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以前所未有力度抓生態環保,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生態環保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面對十年成就贊譽,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上,更要保持“趕考”清醒。堅定走好綠色發展和生態保護新的“趕考”之路。不折不扣貫徹好“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要求,把新發展理念作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
全國政協委員、清大筑境(北京)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許進表示,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堅持真心實意地讓人民當家作主、堅持自覺自愿地接受人民監督、堅持自我革命。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要守住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圓心,把更多的人團結在黨的周圍,努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把事業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不負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使命,同心同德地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一事當前做到忠于職守、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在日常工作中,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堅守黨的理想信念、牢記黨的性質宗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文化力量會發揮重要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文化的論述,為文化發展展現了廣闊的前景。報告從五個方面論述了文化“自信自強”:一是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二是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四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五是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前三個方面是要達到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后兩個方面則是根本的保障和發展的路徑。這些意義深遠的論述都會深刻地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進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文化和價值高度,看到一個“真實、全面、立體”的中國,了解中國文化的獨特意義,需要文化方面的新的發展。通過跨文化的交流和溝通,通過“和而不同”的文化和價值觀的對話,通過經典文化和大眾文化持續的傳播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同時,文化傳播既需要高雅文化和具有深度的價值理念的傳播,也需要有生動鮮活的大眾文化的傳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表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新時期,面對當前國際科技發展大形勢,必須從更高的政治站位和強烈的時代擔當出發,瞄準國家發展需求、國際科技發展趨勢,咬定青山不放松,勇攀世界科技的高峰。要充分發揮我國的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發揮好政府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中的組織作用,同時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領域的重要作用,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他還強調,應加快培育更多戰略科學家,切實營造有利于戰略科學家快速、自由成長和有效發揮作用的體制機制環境。
國際能源轉型學會會長、國際能源論壇(IEF)前秘書長、中國石油集團國家高端智庫特聘專家孫賢勝表示,我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具有14億多人口的能源生產與消費的大國,這個特別的國情,使我們不得不面對很多國家所沒有的挑戰。能源和糧食一樣,既是大宗商品,具有商品屬性,又是戰略物資,具有政治屬性。打造中國特色的新型能源體系,要優化化石能源與新能源之間的最佳組合,推動能源系統的數字化、電氣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提升,充分發揮市場作用,調動各種資源的協調融合發展。能源系統很難做到安全可靠、綠色低碳、經濟可行這三個目標同時達到,常常被稱作為“不可能三角”,而黨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國特色新型能源體系必須逐步做到且滿足這三個目標,優化不同時期的主次矛盾,提高能源系統的融合性,使之成為“可能三角”。
人民政協報社副社長楊統連代表主辦單位致辭。人民政協報社總編室主任梁春武、人民政協網執行董事兼總經理譚明悅、人民政協網總編輯李木元、人民政協網副總編輯汪俞佳、人民政協網副總編輯解艷華,相關智庫專家學者等出席座談會。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