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數字文明”到底是個什么文明?
烏鎮是慢的,車,馬,郵件都慢。一到烏鎮,就仿佛進入了一段靜謐的舊時光里,沿岸人家的煙火,旖旎波折的流水,被按了暫緩鍵。
但沉溺在這舊時光里的,只有如織游人,烏鎮是不會停留在過去的,它在互聯網近乎光速的世界里急速變革。
每年的深秋或初冬,世界的目光總是聚焦這里,在各國語言的碰撞里,人們謀劃著、構建著更廣闊更宏大的“數字文明”。
當天下午,作為今年峰會的三個“永久舉辦地”特色活動之一,“長三角一體化數字文明共建研討會”在互聯網大會三號館舉行,從宏觀經濟、產業發展等多角度探討數字文明新未來。
作為新晉熱詞,“數字文明”到底是個什么文明?它離我們還有多遠?它將帶來哪些巨大價值?長三角的數字文明一體化構建著力點又在哪里?面向“數字文明”,我們又該展現什么樣的迎接姿態?
一、 文明的4.0版
“數字文明”,拆開來看,首先是一種新“文明”的誕生。
“文明”一詞,我國先秦的歷史文獻中就有涉及。《尚書·舜典》里記載“睿哲文明”,唐代孔穎達對《尚書》的疏解稱:“經天緯地曰文,照臨四方曰明”。“文明”是社會歷史長期發展的產物。
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文明就進入了一個漫長的演進過程。人們在原始文明中進化了數百萬年,在農耕文明中進化了幾千年,在工業文明中進化了兩百多年,以及現在正開啟的數字文明,每一次新文明的誕生都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邏輯,每一次文明形態的重塑,都脫離不開技術的驅動。18世紀,蒸汽機的轟鳴聲,拉開工業文明的序幕;20世紀40年代,計算機的問世,開啟了信息技術的大門。而“數字文明”的基礎就是數字技術。
短短數十年,人類已然置身數字的海洋。
以大數據、數字化、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和全過程。國家主席習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由此可見,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數字技術都從量的積累邁向了質的飛躍,到了足以塑造一種人類新文明的高度和節點。
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參照工業文明的定義,給數字文明一個輪廓——工業文明是以工業化為重要標志、機器化大生產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形態,而數字文明則是以數字化為重要標志、數字經濟占主導地位的一種現代社會文明狀態。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工業文明的火車正緩緩駛向落日的余暉,而一張數字文明的“大網”正在無形中籠住每一個人。
二、 全球視野下的數字文明
站在全球的視野下,數字文明正以“變局者”的姿態,給全世界帶來巨變。
《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指出,2021年,全球47個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38.1萬億美元,同比名義增長15.6%,占GDP比重為45.0%。
可以看到,數字經濟幾乎占了全球經濟的“半壁江山”。處在數字文明的開端,全球都在搶占風口。
那為什么數字文明要看中國?
“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
從1994年首次接入國際互聯網開始,中國就在加速追趕數字的大浪潮。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數字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
從供給側看,數字脈動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去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截至2021年底,我國建成全球最大5G網絡;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量子信息等新興技術躋身全球第一梯隊……
從需求側來看,龐大的用戶市場,也為中國帶來了巨大的變革效應,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網絡直播、移動支付、電子政務等等,給全球帶來了一系列廣泛的創新。
2014年,第一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而后永久落戶。9年來,世界在變,烏鎮在變。但不變的是,每年多國政要、國際組織代表、企業高管、網絡精英和專家學者都不遠千萬里來到烏鎮,激蕩觀點,尋求共識,推動互聯網更好地造福人類。
可以說,在這場文明變革中,中國正在從“追隨者”轉變為“引領者”,并隱然觸摸到了數字文明的脈搏。
如果縮小視野,數字文明為何要看長三角?
眾所周知,長三角一直承擔著創新開路先鋒的重任。
特別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后,這片發展的熱土,從產業集聚到協同創新,從基礎設施到公共服務,開創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新局面。同時,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建設以5G網絡為基礎的“數字長三角”,截至今年6月底,長三角已累計建成5G基站43萬個,約占全國四分之一。長三角組織實施的“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項目1300余項。
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三省一市將如何共建網絡世界、共創數字未來,對于“數字中國”建設具有示范意義。
我們再將視野鎖定在一個省,數字文明為何還要看浙江?
浙江是數字經濟先發地。“數字浙江”這條路,浙江已經走了近20年。
彼時的世界,互聯網泡沫危機從美國席卷全球,整個互聯網產業跌入歷史最低谷。
眼前的“危”,蘊含著未來的“機”。“數字浙江”的發令槍鳴響了。
《數字浙江建設規劃綱要(2003-2007年)》面世;杭州的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核心節點建成;連續舉辦七年的“春回燕歸·浙籍IT精英峰會”;“數字浙江”被寫入了“八八戰略”……
此后,浙江歷屆省委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深入推進“數字浙江”建設,以數字化改革為牽引,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深入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深化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努力建設全民共享、引領未來、彰顯制度優勢的數字文明。
三、 數字文明如何作答四問?
“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場變局不限于一時一事、一國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闊的時代之變。”
一問。數字文明之于現實?是融合的、進化的。
當“工業文明”深度融合“數字”,進化出的就是“數智生產力”。成立僅1年多的烏鎮實驗室就是最生動的注解。截至目前,烏鎮實驗室科研團隊總人數已達82人,碩博人才和高級職稱研發人員占比超83%,強大的人才隊伍加速推動技術成果從“實驗室”向“車間”轉化,為新材料產業構建起“最強智庫”。
以“縣域經濟”起家的浙江,提出打造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升級版,以科技創新和數字變革催生新的發展動能,全面建設數字經濟強省。
二問。數字文明之于大眾?是可知的、可感的。
其實任何文明,真正來到我們身邊時,在未知的時間角落里都已經存在很久,直到關鍵場景觸及大眾的普遍利益。
“浙有善育”“浙里優學”“浙派工匠”“浙里健康”“浙里長壽” “浙里安居”“浙有眾扶”,一張張“數字”金名片猶如柴米油鹽,浸潤著普通人的生活,注入了共富因子……
三問。數字文明之于人類命運?是開放的、共享的。
拉伸歷史的長焦鏡頭,世界互聯網大會已開到了第九屆。從“互聯互通 共享共治”“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到“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開放共享”“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再到今天的“共建網絡世界 共創數字未來”。不同的主題,相同的愿景,中國始終為推動構建更緊密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
而中國對于數字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與定義。中國式數字文明作為社會主義文明的當代新形態,擁有悠長歷史及深厚底蘊的古老文明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呈現出這片土地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秉性與特質,具有共享性、共治性和全人類正向性的鮮明特點。
“相通則共進,相閉則各退。”中國式數字文明,為世界各國描繪了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發展前景。特別是,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人類需要以數字文明為桅,升起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之帆,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巨輪乘風破浪。
四問。數字文明之于未來?是流動的、發展的。
站在明天看今天。面向呼嘯而來的數字文明,我們不可忽視還有許多沒有消弭、暫時未能跨越的“數字鴻溝”,世界范圍內數字領域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侵害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網絡犯罪等時有發生,網絡監聽、網絡攻擊、網絡恐怖主義活動等成為全球公害。
在數字文明全面到來前,就要努力填平這一道道溝壑,在流動發展中,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和社會環境,以數字公平保障共同富裕,實現“文明共享”。
關于數字文明的明天,“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明天會使我們所有人大吃一驚”。但我們相信,有了更多的“數字中國”方案,有了更多的“數字長三角”先試先行,我們可以一路摸索、一路創新,才能更好地搶占未來的制高點。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