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二十大熱議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印紅:提高認識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通過粗淺地學習,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礎是提高各級黨委政府對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的認識水平。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以及政績觀的深刻變革。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一個系統完整、邏輯嚴密、內涵豐富的科學體系,凝結著對發展人類文明、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思考和洞見,為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是不發展、不作為,而是要通過高質量的綠色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二、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檢驗的是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績觀與前瞻性,考驗的是智慧、見證的是勇毅,彰顯的是遠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悟透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
三、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在“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的能力水平不斷提升。要在規劃中明確強化為美麗中國的生態安全留出空間,如為瀕危物種保護留出棲息地和生境,為森林、草原、海洋、濕地等自然生態系統留出空間等,守住人類活動的有形邊界和無形邊界,限制人類過度利用自然的不合理行為。
四、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加大保護自然的力度。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美麗中國的重要象征,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十年來,我國自然保護地管理體制和建設發展機制逐步完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應當繼續大力投資自然,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
五、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在生態保護修復的理論與實踐上實現轉變。要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整體保護和科學修復。在實施策略上,從“單系統單要素”向“全系統全要素”,從“各自為政、單兵作戰”向“統籌協同、集團作戰”,從“注重數量”向“注重數量與質量并重”轉變,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
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著力推動生態美與百姓富相統一。要不斷增加生態產品供給,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積極推進生態扶貧和鄉村振興,多地的積極探索已成為守綠換金、添綠增金的最佳實踐。同時還需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政策,讓保護生態不吃虧、能受益。
七、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需要大力弘揚奮斗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就塞罕壩林場三代建設者感人事跡、甘肅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山西右玉生態奇跡等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這一個個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環境的中國故事,書寫了“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動人篇章,展現了中國人民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努力和積極作為。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我們要深刻領會其中內涵,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心懷“國之大者”,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確保二十大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作者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10月20日 第 09 版)
編輯:馬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