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畫界雜志>2022年第五期
鄉土人間——1949年以來鄉村題材美術作品研究展前言
編者按:7月28日至9月6日,“鄉土人間—1949年以來鄉村題材美術作品研究展”在廣東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是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的展覽項目之一,展覽由廣東美術館自主策劃,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擔任策展人。展覽分為改造與新生、世俗與日常、故鄉與他鄉、守護與希望四個部分,共展出黎雄才、關山月等120余位藝術家的作品130余件。
武漢市郊之冬之一 -40×370cm-1956年-黎雄才
步步高(油畫)147×149cm-1984年-林宏基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開篇提出“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結合中國幾千年的農業文明為主的社會文化基礎,可以說鄉村是中國社會中最為基礎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載體。縱觀20世紀中國美術史,“鄉土”是一個關鍵詞,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繪畫母題,中國美術家們通過圖像的記錄和描繪,將鄉村生活、農民形象以及他們所處的位置來印證各歷史階段中的社會變革,折射出中國社會70年變遷的軌跡。
晨-露-90×66cm-1972年-王玉玨
榕蔭渡口-117×95cm-1961年-關山月2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藝術家發出了“到十字街頭”、“到民眾中去”的口號,他們將眼光投向邊遠地區的人物和風貌,開始“面對現實”,深入農村描繪“底層人物”的形象,并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鄉村題材繪畫。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獲得解放與新生的農民階級以主人翁的身份站上歷史的舞臺。主體地位和政治環境的變遷呼吁著新的敘事主題,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的指導下,國家進一步提出了藝術要“為工農兵大眾服務”的主題創作方向和目標。農村題材和農民形象在美術創作中受到普遍重視,成為“新中國美術”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并在此后幾十年的視覺圖像景觀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對新的時代要求,藝術家們以強烈的責任感直面鄉村劇變的現實,表現出了新時代鄉村社會變革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承載著一個快速走向現代化的民族國家的期盼和訴求。
初踏黃金路(版畫)54×49cm-1963年-李煥民
心潮逐浪高-130×178cm-1972年-伍啟中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中國的鄉村社會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革,神州大地舊貌換新顏,為美術界用全新眼光審視中國鄉村社會提供了新的視角。對鄉村日常的關注、對社會現象和農民命運的考慮成為創作的重要題材。藝術家在鄉村題材創作中不再一味追求寫實主義,更強調個性的解放和對繪畫語言的探索,打破傳統的、統一的視覺圖像,改變了以往的美術創作規范,力圖在藝術的圖式和語言之間進行新的重組與建構,使創作的個人化成為可能,更為全面地展示了鄉村生活的復雜性與生命的主體性。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城市生活占據了更多的敘事空間,現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改變了鄉村的生活方式,農耕文化逐漸解構。一方面,隨著城鄉和區域之間人口流動壁壘的打破,大批農民奔向城市,開始他們的尋夢之旅,成為“城市里的異鄉人”;另一方面,故鄉作為詩意棲居和精神家園的象征在藝術中的呈現則被認為是解救當前城市文化病癥的一劑良藥。無論是對城市文明的彰顯和趨同,還是對鄉土文明的執著與堅守,在藝術家們的藝術創作取舍中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層面的表述與闡釋,也留下了深深的時代烙印。
山里的陽光(油畫)145×121cm-1991年-黃文波
金色的記憶-擔擔南瓜香(粉彩畫)160×150cm 2012年孫 黎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近年來,從生態文明建設到實現全面脫貧,農村完成了歷史性的跨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廣大藝術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處在新時代的藝術家要不斷地深入基層,反映現實生活,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道路指明了方向。藝術家積極響應號召,創作出一批反映農民新生活新形象、農村新面貌、新農村建設成就的佳作;更有藝術家走出“象牙塔”,身體力行成為鄉村建設的規劃者和實施者,他們或幫助村民開展藝術創作,將扶貧與扶智相結合;或以藝術的方式改善村容村貌,助力鄉村振興,為描繪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祖孫倆-70×46cm-1956年-劉文西
故鄉系列稿之一—過河(油畫)90×100cm-2000年-羅中立
鄉土文化是一個包容性和開放性、延展性都極其強大的文化系統,種類繁多又包羅萬象。鄉村題材繪畫既是藝術家對農耕時代在藝術上的重新觀看與提煉,也是鄉村生活變革和發展的真實寫照。廣東美術館策劃此次“鄉土人間—1949年以來鄉村題材美術作品研究展”,匯集了黎雄才、關山月等120余位藝術家的作品130余件。旨在通過展覽厘清新中國成立以來鄉村題材作品的文化內涵轉變以及繪畫表現語言的演變,探討社會進程與美術創作的辯證關系,構成我館在新中國美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展覽突出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的責任意識與獨立思考精神,希望對新時代藝術家堅定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理想,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春消息-132×178cm-2019年-卓瑞端
責任編輯:楊文軍
文章來源:《畫界》2022年9月第5期
版面設計:湯煒
編輯:畫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