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紅色報刊史料賦能鄉村文化興盛
杭州市富陽區政協委員謝華講述紅色報刊落戶江南“老臺門”的故事
▲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外觀
▲2021年6月7日,陳獨秀孫女陳長璞(中)參觀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
▲謝華在展館內進行講解
本報記者 奚冬琪
“這里有《新青年》《湘江評論》,還有《每周評論》……沒想到這些在電視劇《覺醒年代》里出現的報刊,竟然能在這兒看到原件!真是太有意義了。”這個暑假,雖然天氣炎熱,但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大源鎮蔣家村的“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里,無論是因為熱播電視劇而對這些報刊的誕生產生興趣的青年學生,還是本就對這段歷史了然于心的年長者,都被這里所展出的紅色報刊史料所吸引。原本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蔣家村,也因為這個研學中心的存在,成了這個炎炎夏日里人們重新認識鄉村、了解和學習黨史的好去處。
而這期間,最忙碌的人莫過于富陽區政協委員,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館長謝華。他一邊繼續進行著展館布展和紅色報刊史料研究工作,一邊為一批又一批來這里開展黨建和研學活動的團隊進行講解。他說,現在最高興的就是實現了自己的心愿,不僅為自己收藏的珍貴紅色報刊找到了“家”,還讓它們在這里大放異彩。
從黑龍江到富春江,紅色報刊為“老臺門”帶來新元素
大源鎮蔣家村位于富春江南岸,距富陽城區僅10余公里,有著鮮明的紅色元素和本土傳統文化基因。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大源鎮大同村程仕耕、傅朝判兩人先后擔任中共富陽縣委書記,成為富陽紅色革命的傳播者。抗日戰爭期間,周恩來同志曾視察大源鎮,為統一戰線鼓與呼。同時,蔣家村也以耕讀文化、宗祠文化和家國文化在富春江南遠近聞名,孕育了茅盾文學獎得主麥家和富陽眾多的地方鄉賢。
除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外,當地古建筑遺存豐富。村內完好保留著28座建于清末和民國初年的具有一定規模、封閉獨立的民居院落,在江浙一帶被稱為“臺門”。近年來,當地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對泰基臺門、慎修思永臺門、長臺門等“老臺門”進行了修繕,修舊如舊,古色古香,一臺門一特色。修繕之后,如何有效利用,讓這些“老臺門”重新煥發生機,就成為當地政府關注的重點。
直到3年前,來自黑龍江的報刊收藏家謝華因為尋找古籍印刷廠與富陽結緣,在富陽區政協文史委主任蔣良良和大源鎮黨委副書記裘鋼明的引薦推動下,蔣家村的“老臺門”開啟了“紅色新生”。
20世紀90年代,謝華因為創辦雜志,在收集資料時迷上了報刊收藏。“那個時候,大家對報刊沒有那么重視,也不太了解其價值所在。東北地區作為老解放區,因為報刊交換頻繁的便利,讓我接觸到了很多不太常見的報紙雜志創刊號。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陸續尋找和收藏一些有價值和特殊意義的報刊。”謝華說。
30年來,謝華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各類老報刊兩萬余份,其中有很多是極為珍貴的報紙創刊號。許多藏品年代久遠,有些已達百年并難以尋覓,如《新青年》《覺悟》《申報》《新聞報》;還有一些老報刊如《新華日報》《新潮》《上海伙友》《消息》《中國文化》《中國青年》等,都是黨的早期珍品報刊。謝華介紹,他收藏的這些紅色報刊史料價值高,時期早,幾乎是與馬克思主義、五四新思想同時在中國傳播的。有些老報刊的報頭是毛澤東、郭沫若等名人題寫的,很有藝術和史料價值。有些老報紙采用的是油墨印刷,甚至活字排版,能反映出當時報刊人的技藝和精神。而這些都能讓讀者從中了解過去的歷史和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
“我收藏中的最早報刊,是1904年出版的《安徽俗話報》,這是在《新青年》雜志之前,陳獨秀先生自己創辦的刊物,以淺顯的語言和漫畫提高民智,宣傳愛國愛鄉的思想。”謝華說,百年前革命先輩的覺悟,是傳播新文化、新思想,而他現在所想的,是不能只做一輩子的收藏匠,要讓這些紅色報刊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這一想法的推動下,并得到富陽區委宣傳部、大源鎮黨委政府的支持鼓勵后,謝華決定將收藏的萬余份老報刊捐獻給富陽區人民政府。2020年11月,165箱老報刊不遠千里,從冰天雪地的哈爾濱來到美麗的富春江畔,并最終決定落戶“老臺門”,為振興這里的鄉村文化再出一份力。
而因為這一機緣,謝華也成了一名新富陽人,他在富陽安家落戶,專心致志從事紅色報刊史料研究和富陽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工作。去年底,謝華被推薦為富陽區政協委員。
從沉寂到活躍,江南傳統村落的新復興
2021年6月17日,國內首個“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啟用儀式在蔣家村舉行。
利用“老臺門”改造的研學中心,展出品種類達300余類,數量達21350冊(份)的報刊藏品。是集展示、教育、研究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人文主題陳列館。
據謝華介紹,此次啟用的“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將分多期建設,首次開放的是一期工程,設在三座老臺門里。其中一號展廳的主題為:《新青年》與中國共產黨,展品有《新青年》創刊號等實物,并圍繞《新青年》雜志創刊前后輻射的紅色報刊、紅色人物而展開;二號展廳的主題為“紅色報刊從這里走來”,收錄有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后的黨報黨刊近百件;三號展廳的主題為“名人與報刊”,收錄有毛澤東、鄧小平等偉人創辦的報刊,如《湘江評論》《新華日報》創刊號等,并講述其背后的故事,收錄實物40余件。
“自從研學中心啟用后,每日接待參觀人數都有500人左右。”謝華說,這里還成了杭州市黨史學習教育基地、錢塘江金融港灣黨建聯盟黨史學習教育基地。
不僅如此,富陽區委還把蔣家村黨建示范工程作為探索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一個全新切入點,用紅色文化烘托紅色精神,并以紅色精神激活紅色基因,通過一份份黨報黨刊,從中了解黨的光輝歷史和革命前輩的感人事跡,從而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煥發新活力。
一份紅色資源不僅是一種歷史傳承,更是一個發展機遇。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建成后,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如何讓蔣家村打出名聲,促進本地的文化旅游發展,助力鄉村文化振興,也是當地政府和謝華都在思考的問題。
“如果僅僅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其實蔣家村可以算得上是富裕村。但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的建成,卻讓這個一直沉寂的村子變得更有活力了。”謝華說,幾年前他剛到這里時,發現村子雖然經濟條件不錯,但村里年輕人少,老年人每天的娛樂活動無外乎打牌、聊天,也沒有什么外地人來。但現在不一樣了。隨著研學中心吸引的游客越來越多,不少村民有了開民宿、辦農家樂的念頭,而且也有不少年輕人愿意回家鄉創業了。“用村民的話說,現在的蔣家村越來越有活力了。”
如今的蔣家村依托“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不僅盤活了“老臺門”文化資源,使得紅色精神得以傳承與弘揚,也盤活了當地的經濟,在旅游帶動、體驗聯動中促進美麗鄉村的旅游發展。紅火的鄉村旅游項目,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當地村民也反映,研學中心讓紅色文化以更加親和、親近的方式走進百姓人家,并使之不斷得到弘揚和傳播,從而改善了鄉村的精神風貌,改善了鄉風、村風和民風。當地黨委、村委、黨員的工作作風也因紅色文化得到浸染,干部素養和擔當精神都有了提升。
據了解,富陽區政府還將以研學中心的啟用,作為新時代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窗口,“以文化帶旅游、以旅游帶經濟”,促進實現更廣泛的共同富裕。未來,大源鎮黨委和政府計劃逐步深化推進中心建設,同步考慮展陳功能與教育功能、研學功能深度結合,規劃農村手藝體驗館、后山革命小道、休息亭、菜園體驗區等等。
“下一步,我們還計劃開設‘百年記憶人文館’‘民國書房’‘中國共產黨與統一戰線’‘工人報刊史料館’‘婦女兒童報刊史料館’‘青年報刊史料館’等內容更加豐富的新展覽和專題展館。”謝華說,紅色報刊史料研學中心的建設和發展,就是要留住歷史、守住根脈、啟迪后人、造福后人。要不斷弘揚“紅色報刊”這一紅色文化,并因地制宜,不斷探索,不斷開拓創新,使“紅色報刊”在助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雙富裕的征程上彰顯獨特魅力。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報刊 紅色 文化 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