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促消費 新電商正成為新勢能
消費、消費、再消費。近期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擴需求舉措,提出推動消費繼續成為經濟主拉動力,要加快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積極發展數字消費。
在數字經濟的驅動下,作為電子商務的新業態新模式,促消費、助產業,新電商正乘風而起。
數字時代 新電商促消費場景日趨豐富
從“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社交電商”的崛起,再到“數商興農、色電商、元宇宙”的出圈……近年來,新電商作為電子商務的新形態新模式,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呈現加速滲透、多元發展、提質擴容的新態勢,應用場景也日趨豐富。
近日,在“第二屆中國新電商大會”上發布的《中國新電商發展報告2022》指出,我國信息技術突破創新、新型基礎設施快速推進,為新電商發展提供堅實產業支撐;主管部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從產業指導、資源保障、示范推廣等方面,也為新電商發展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近年來,圍繞消費端變革的社交電商、直播電商、社區電商等新模式快速發展,圍繞產業端發展的產業新電商正不斷走向智能化,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率都在不斷提升。”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系統所所長陶煒介紹,僅2021年,我國社交電商較2020年增加10.9%,直播電商用戶數達6.35億,社區電商中僅社區團購電商較2020年就增長了60.4%,產業電商較2020年增長23.6%。
而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快速滲透,新冠肺炎疫情下人們消費習慣的持續線上轉移,新電商在提升消費便利性、愉悅性、信息全面性等同時,更是豐富和擴大了市場供給,應用場景也更為豐富,覆蓋面更廣。如基于大數據分析和算法優化等工具,實現了消費者從“預測”到“推薦”,同時新電商的效率和覆蓋率也有所提升。“電子商務內涵和外延正在不斷豐富和拓展,數字經濟為‘無店不商’按下快進鍵,成為促進消費需求的重要力量,這也正是新電商的‘新’之所在。”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邢悅表示。
新浪微博政府媒體事務副總裁、總編輯陳麗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如作為社交媒體平臺的微博,近年來也在積極布局新電商領域,不斷探索社交與電商的應用場景。“目前已有近40個重點垂直領域的博主活躍在微博平臺,同時有超3800家MCN機構接入微博平臺,共同成為推動社交電商發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3月,微博平臺上線‘微博小店’功能,與多家電商平臺及商家聯合打造直播IP節目,強化并豐富‘社交+電商+直播’的消費場景,至今已有超百萬用戶開通微博小店,創新了新電商模式。”
陳麗娜認為,新電商秉承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消費模式從單一到多場景,并將社交、分享、娛樂、生活、推薦、預測等多個場景融入消費者購買過程,這樣就可以從“多、快、好、省、樂、全”等多個維度提升消費者的需求滿意度。僅以微博電商為例,在納入傳統電商交易的“人、貨、場”基本形態的同時,扶持電商博主成為新消費場景下的核心角色和流量入口,直接鏈接品牌與消費者,將積累的粉絲轉變為有購買力的消費者,激發了微博在電商方面優勢的同時,也提升了用戶消費的感知度,帶來更好的消費體驗。
陳麗娜也坦言,微博電商還處在發展階段,“未來我們還將持續激發媒體微博在電商方面的優勢,推動直播帶貨和媒體融合發展,希望為用戶帶來更優質的消費體驗。”
促消費,新電商需構建健康服務生態
無疑,與傳統電商相比,新電商變功能性消費為體驗性消費,變產品中心為用戶中心,變單一場景為多場景融合,把商品精準地直接推送給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全方位的需求,帶給消費者雙方互動的沉浸式體驗,這也是為何新電商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成為消費者首選的原因。
在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看來,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作為重要消費渠道的新電商平臺,如直播電商、知識帶貨、社會團購、同城零售、種草等,在保證物資供應、促進互商互市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亦成為促進消費增長的新引擎。
然而,新電商產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一系列新挑戰。對此,《中國新電商發展報告2022》中指出,政府要統籌資源布局,規范產業發展;平臺要找準比較優勢,探索模式創新;供給側要搶抓發展機遇,優化發展路徑;消費側要塑造正確理念,引領理性消費。
對此,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任賢良表示,首先要肯定新電商在促消費升級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把握政策環境,切實加強新電商發展的信心決心。
任賢良舉例說,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已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引導新電商發展。如中央網信委印發《“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意見》;三部委聯合印發《“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等,都對電子商務健康發展作出了相應的規范,各地也在多措并舉對新電商提質擴容給予政策支持。他建議,應增強發展信心,搶抓發展機遇,運用好政策紅利,加快推進新電商發展。
但與此同時,任賢良也提出,在加快發展的同時也要加強新電商規范發展,要打造法治環境,共同維護新電商發展良好秩序。“應該看到,近年來新電商在蓬勃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虛假宣傳、引誘消費、變相傳銷等問題,造成了侵害消費者權益,污染網絡生態,影響了市場秩序。”
任賢良認為,應及時完善配套法規,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同時強化監管執法,應用新技術提升效能,繼續開展專項行動,加強重點領域、重點問題治理依法打擊違紀違規行為。
此外,任賢良提出,新電商平臺企業也應加強行業自律建設,堅強平臺規則,加強自身誠信建設,促進新電商健康。對此,阿里巴巴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逄孝鋼表示認同。他表示,已經有越來越多新電商平臺企業開始認識到,從電商向新電商跨越轉型,最關鍵的就是要構建良好的誠信環境,讓信任成為交易的硬通貨,這樣才能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面對日益蓬勃的數字產業集群,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誠信是新商業時代的通行證,是互聯網文明的壓艙石,也是電商生態發展的定盤星。”逄孝鋼舉例說,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加重了履約不確定性情況下,平臺上買家和賣家之所以依然能放心地付款發貨,是通過長期誠信經營而獲得市場評價與競爭優勢。而隨著數字技術的躍遷,數字時代的誠信體系應更有溫度、更人性化,特別是新電商時代,我們要把合規工作滲透到電商業務各關鍵環節。如以淘寶和天貓為例,今年618期間,面向平臺內經營者,我們向商家免費提供合規監測工具,對商家輕微違規或初涉失信等行為進行預警,希望以此保護消費者,也讓誠信商家受益。
快手科技副總裁王一晴結合“新市井電商”也談了自己的看法:“新市井電商”是將在線下逐漸消失的“市井”重新激活,使人們彼此交易、連接,融入基于興趣相同、感情相通的社群。通過大數據、普惠算法等產品,快手正在構建一個更包容、更高效的新市井商業生態。
但王一晴也提出,“新市井電商”不再是簡單的效率至上,而是人、貨、場的融合,信任則成為“新市井電商”重要驅動力,信任才是商業的核心價值,是市井文化的根基,也是數字經濟下新電商生態必須要解決的痛點和難點。
當前,《“十四五”電子商務發展規劃》已為電商未來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商務部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司司長騫芳莉表示,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應始終堅持發展和規范兩手抓:一方面,要繼續優化市場環境,護航電商行業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仍要堅持立規矩,如推動修訂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共同規范網絡直播營銷行為等,不斷提升電商企業誠信的經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營造電商可信的市場環境,真正實現促進健康有序發展,構建健康服務生態。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