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要聞
端牢"中國飯碗"之"總書記回信了!"丨“多種糧、種好糧,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
“沒想到總書記還記得我這個老農民”
“又是一個豐收年啊!”
烈日下,徐淙祥的影子拉得很長,被曬得黝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話語間滿是老驥伏櫪的豪情壯志。
“10多年過去了,沒想到總書記還記得我這個老農民!”接到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已有月余,徐淙祥每次回味仍難掩激動。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全國種糧標兵、全國科技興村帶頭人、安徽省優秀共產黨員……在信中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稱為“種糧能手”的徐淙祥頭銜和榮譽不少,但他說自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一個種糧食的人”。
時鐘撥回到2011年4月8日。當天,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到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調研,與徐淙祥以及正在忙農活的村民親切交談。得知徐淙祥管理的這片地2010年畝產達到700多公斤、比平均畝產高出200多公斤時,習近平十分高興,鼓勵他繼續攻關小麥高產關鍵技術,為國家糧食生產多作貢獻。
“習主席的殷殷囑托,我們一直牢記心間。”多年來,徐淙祥堅定科學種糧的信心,屢屢創下小麥、玉米、大豆的安徽單產紀錄,其領銜或參與研發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也成為當地及周邊區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法寶”。今年夏收,徐淙祥種植的小麥再獲豐收,“阜航麥1號”平均畝產811.29公斤,“皖墾麥22”平均畝產818.52公斤,雙雙突破800公斤大關,實現歷史性跨越。
6月1日,懷著喜悅的心情,徐淙祥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了封信,匯報多年來加大農業科技投入,用機械化、現代化戰勝自然災害的情況,表達了繼續做好農業研發推廣工作,帶動更多農民多種糧、種好糧的決心。令他激動的是,很快就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信中一句句囑托與勉勵,令徐淙祥乃至全國農業工作者倍感鼓舞、心潮澎湃。
“我們能有今天這樣的收成,全靠政策好、品種好、科技好。少一個‘好’,那都好不了!” 69歲的徐淙祥思路非常清晰,他明白,連年豐收的背后,是黨中央實施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結果。
“好政策”具體到安徽,就是“兩強一增”行動,即科技強農、機械強農、促進農民增收。
作為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大省之一,安徽在全國率先完成520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和1900萬畝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劃定任務。截至2021年,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5510萬畝。而作為聞名全國的“百億江淮糧倉”,阜陽市更是全面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今年,全市753.7萬畝小麥總體表現為畝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齊增”,面積、產量“雙提升”。
“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為保障全國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阜陽市政協主席李志偉在組織專題學習的同時,還成立了調研組圍繞“多種糧、種好糧”工作開展專題調研,面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期望和囑托,信心滿滿。
“關鍵得在藏糧于技上做文章”
“良種良法好,優質產量高。多收又多賣,增收幾百塊。良種不良法,種了也白搭。”
“拔節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減產多,清明前后最適宜,追施尿素莫忘記。”
這兩段關于小麥種植的諺語,出自徐淙祥自己編的一本小冊子。這本小冊子收錄有關于小麥優質高產、節本增收的60首諺語栽培法,是徐淙祥根據自己半個世紀以來的種糧實踐經驗總結出來的。
“要提升小麥的產量和品質,關鍵得在藏糧于技上做文章!”作為一名“職業農民”,徐淙祥對于科學種植的重要性深有體會,在他看來,種子、化肥等用量背后都有“大學問”,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要“精打細算”、科學種糧。
1971年高中畢業后,徐淙祥回到家鄉阜陽市太和縣舊縣鎮張槐村務農。50年前,當地農民辛苦侍弄一年,小麥畝產也僅僅幾百斤,大豆產量則更是可憐,少的只有幾十斤,一遇到自然災害,口糧問題都難以解決。而同時期的農業發達國家,小麥畝產已經超過千斤,“同在一個地球,同曬一個太陽,為什么我們的產量就上不去?”帶著這樣的疑問和不甘,徐淙祥開始鉆研農業,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意識到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種植。
培育優良品種、找尋栽培方法、進行試驗耕種……幾十年來,徐淙祥不斷摸索適應當地優質高產栽培新品種和農業新技術,隨之而來的是小麥、玉米和大豆不斷刷新安徽省單產紀錄,“這就是我們說的‘良種配良法,優質產量高’”。多年來,徐淙祥與安徽省、阜陽市等農業科研單位開展技術合作,如今,他牽頭成立的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已經成了安徽省農業科學院試驗示范基地和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范基地。
“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到實處,讓農民種糧有利可圖,讓主產區抓糧有積極性,我們就有底氣實現糧食生產年年豐收。”阜陽市政協主席李志偉這樣評價。
2015年,太和縣整縣制被認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科學種糧便是其一大特色。除了科學種糧外,數字養魚也體現出這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科技含量。
一排排藍色集裝箱,以及寫著“養殖箱體全程模擬自然生態環境,還您江湖魚的味道”等字樣的標牌,顯示著這里的與眾不同。
“我們模擬活水循環,采用尾水處理、養殖廢水利用等方式,打造適合魚類生長的環境,實現全程可控化、標準化生產。”在太和縣良莊農業科技園,負責人陳金良向記者介紹起他的“智慧魚塘”。
在智慧漁場數字控制中心,記者看到,這里有數字漁業信息管理平臺,水溫、溶解氧、氨氮等指標一目了然,可以對魚類生長狀況進行全方位監測管理。“與普通魚塘相比,集裝箱養殖同等數量的魚,可以節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均在90%以上。”陳金良告訴記者。
“要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對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惦念于心、念茲在茲。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就再次提醒:“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
以種糧大戶為代表的規模化經營,是保障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徐淙祥的回信中就指出,希望種糧大戶發揮規模經營優勢,積極應用現代農業科技,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2010年,徐淙祥帶領村民成立了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租賃入股、托管、代管耕地4230畝,其中徐淙祥自己租賃1230畝,開展綠色生態優質高產種植。糧食生產千畝連片,合作社與種業公司簽訂產銷合同,銷售價格高出市場價15%左右,又與面粉公司簽訂長期訂單銷售合同,優質麥銷售價格高出市場價3%—5%。現在,徐淙祥創辦的農業合作社年人均純收入超過1.6萬元,其中許多農戶在徐淙祥的幫助下從貧困戶成為農業科技示范戶,生活一步步得到改善。
在全國,眾多像徐淙祥一樣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帶著鄉親們選優品種、用新科技、護好耕地,年年抓緊糧食生產,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多種糧、種好糧,要培養造就新型農民隊伍。”徐淙祥說,實現糧食持續穩定增產,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隊伍。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徐健已經成長為遠近聞名的種植專家,孫子徐旭東在2018年大學畢業后,也回到農村扎下根,成為“新農人”。更令徐淙祥興奮的是,這幾年,越來越多新生力量來到田間地頭,不僅返鄉創業的農民越來越多,還有一些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
夏糧歸倉,秋苗正旺。如今,鄉親們經常能看到徐淙祥祖孫三代的身影一同出現在田間,一株株綠苗正醞釀著再一次的豐收。談起未來,他們還有許多想嘗試的方向,比如如何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做強農產品品牌等,“我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帶動更多農戶多種糧、種好糧,一起把日子過得更好。”(劉勁松 本報記者 王慧峰 見習記者 呂婉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