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會議新聞
發動群眾 依靠群眾
會議現場丨構筑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從去年起,我實地調研了6個省24個街鄉,看到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地方在加強應急管理能力建設方面有很多可復制可推廣的好做法。深感只有堅持黨的領導,發動依靠群眾,將基層應急融入基層治理,應急管理體系根基才會穩固。”27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加強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設”雙周協商座談會現場,全國政協常委、全國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張興凱分享了他在基層調研的所見所聞所感。
基層處于災害鏈、事故鏈的最前沿,也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最前沿。基層應急管理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倡導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構建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是現場不少委員的共同呼聲。
“要調動物業及社會組織參與共治,引導幫扶街鄉組建安全應急自治組織和志愿隊伍。鼓勵基層在安全應急的組織運行、宣傳演練、風險排查、出工助力等方面的創新。”調研中,深圳和益陽的做法給張興凱留下深刻印象。前者把“應急第一響應人”培訓計劃納入年度民生實事,覆蓋全市小區、學校等重點場所,將培育不少于1萬人應急基層骨干;后者全市102個鄉鎮、街道結合群眾自身需要,定制應急舉措,這些都是地方提高群眾安全應急意識的生動實踐。
在各類應急災害的處理處置過程中,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原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來斌同樣看到了群眾的力量,他認為群眾自救互救是最有效、最及時的災害救援方式,提升民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對有效降低人民生命財產損失至關重要。
但事實上,“風險在哪兒”“如何防范風險”“突發事件來了如何應對”?真正面對問題時,對于普通群眾而言,大部分時候可能都是懵的。
“要及時開展災害風險識別宣傳教育下基層活動,加強基層風險識別能力建設,推進重大風險及防控措施的知識普及工作,提升公眾對重大風險的警惕性,確實提升民眾風險意識。”張來斌提出,各地應深入推進安全宣傳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組織專業力量,深入基層協助提升安全文化教育宣傳能力和效果,并且常態化開展基層社區的應急演練工作,讓群眾通過如火災疏散、滅火救援、地震避險等虛擬實操環節,真正提升自救互救能力。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在張來斌看來,尤其應充分發揮義務教育作用,推進把應急避險自救互救能力培養列為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必修課,充實中小學安全文化教育師資力量,保證應急課程的學時和教學質量,真正實現“安全教育從娃娃抓起”,把安全教育變為一種素質教育。
在應急救援的社會力量中,部分民間或第三方應急救援組織的專業作用不容忽視。
“目前社會應急救援力量或沒有業務主管部門,或由眾多有救援任務的不同單位分別主管,各自為戰,缺乏樞紐型組織統籌融入應急救援大體系,調度不暢,資源利用不充分。”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廣東省委會原副主委陳怡霓認為,可以分級分類引導志愿者加入社會應急救援組織,給予社會力量更多參與基層應急管理的空間,規范引導社會力量更好發揮作用。
與此同時,風險災害的多樣性對社會救助力量的專業程度提出更高要求。陳怡霓建議,可由民政和協調小組成員單位負責,制定資質認證、培訓管理、使用、晉級、退出、表彰和獎勵等通用管理辦法,由有關部門(單位)組織業務技能培訓,提供師資和實戰訓練平臺,與政府專職隊伍聯勤、聯動、聯訓,提高技能和服務水準。(記者 包松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