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告別大拆大建,老城煥發新生——北京老城正在發生的變遷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題:告別大拆大建,老城煥發新生——北京老城正在發生的變遷
新華社記者烏夢達、郭宇靖、魯暢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北京老城,歷經歲月淘洗,承載和積淀著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歷程與深刻變遷。
近年來,北京市通過編制新規劃、探索新機制、出臺新法規等,創新性地回答了老城保護“保什么”“誰來保”“怎么保”“怎么用”等關鍵問題,很多居住在老城里的居民感慨:“幾年間,北京胡同變樣了,雜亂景象不見了,京味京韻回來了!”
妥善保護替代了大拆建
盛夏時節,漫步東城區北蘆草園胡同斑駁的石板路上,映入眼簾的是青磚灰瓦、鏤空木窗,四合院里幾位老街坊圍坐在一起,邊乘涼邊閑聊……“這就是我記憶中胡同的模樣。”特意來此“打卡”的北京市民李可小時候曾在鮮魚口一帶居住,時隔十幾年重訪胡同的她思緒萬千。如今,胡同環境整治提升,北京老城的肌理清晰可見。
北京新版城市總規和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分別于2017年9月、2020年8月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2021年1月,實施16年的《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重新制定,并于3月正式施行。擴大保護范圍、重視老城價值、鼓勵活化利用……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該“保什么”“誰來保”“怎么保”“怎么用”,自此有了更加明確的答案。
在多位專家看來,如今用“老城保護”新思維替代過去的“舊城改造”,意味著大拆大建的思路與路徑告別了歷史舞臺,保護性修建、恢復性修建真正適應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
在位于西城區什剎海的鑄鐘胡同,一處院落采用“微改善”方式解決了墻面軟心顏色不合傳統規制要求的問題,風貌提升過程中優化冰盤檐,增加海棠池子,什錦窗增加磚掛落及冰裂紋欞條……當地居民為修繕后老房的神韻紛紛點贊。
持續推進整體保護與有機更新
鐘樓、景山興慶閣、正陽門箭樓……7.8公里的中軸線兩側,百余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啟動,19處遺產點煥發生機,古老建筑的歷史風貌在修復與還原中彰顯生生不息的文化魅力。
近年來,北京市以中軸線申遺為抓手,持續推進老城整體保護和有機更新,千年古都正綻放全新光彩。
老城保護,離不開政策創新。記者了解到,北京創新性地推出申請式退租等政策,深化歷史文化街區特別是老城平房區保護更新。最新統計顯示,自2019年起,北京先后啟動菜西地區、磚塔胡同、鐘鼓樓周邊等14個申請式退租項目,累計完成申請式退租簽約4061戶,修繕5100戶。
院子騰退后將如何利用?在菜西片區,經歷兩年退租后,建設中的“新中式”的二進小院靜待新租客——這里就是培育胡同16號院,主體結構已完成70%,新租客的意向洽談也接近尾聲,預計整個院落將于今年年底亮相。該院落是菜西項目持續推進老城更新的又一案例。
除了老城內的院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也是北京老城保護中的重要一環。據了解,北京地區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3840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55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52處。
在西城區,紅色資源充分盤活,對騰退后的李大釗故居、京報館等革命舊址開展了修繕和展陳提升工作。西城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西城文物騰退改變了過去一個文保單位設置一個事業單位的歷史,引入社會資本運營,在保護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文物背后的稟賦和價值。
老城煥發新生再展芳華
“以前到處私搭亂建,垃圾成堆。電線密得跟蜘蛛網似的,不安全也不好看。公廁環境臟亂差。”東城區草廠胡同的老街坊朱茂錦說,如今,胡同干凈漂亮,院落恢復了青磚灰瓦、紅門、綠格窗的古樸樣貌。
記者采訪發現,近年來,在老城保護工作中,老城獲得新的生命力,北京在注重老城保護的同時,更注重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活環境。
在草廠四條,60歲的丁淑鳳在換租政策后搬到這里,過上了老胡同里的新生活。“有了獨立的衛生間與淋浴,洗漱非常方便。”丁淑鳳說,社區還打造了“美麗小院”,有葡萄藤架、雜物柜、大魚缸,院落里井井有條,夏天可以在院子里納涼、賞魚,生活充滿樂趣。
舊鼓樓大街以“林蔭佳境、鄰里共享”為主題,注重營造老街悠閑慢生活的場景。“根據民意調查問卷,決定景觀提升從拆除舊圍欄、增加休閑健身場地和完善綠化種植層次入手,通過花園小徑全線串聯起鄰里交往、商業互動、景觀視廊及街景呼應等功能。”舊鼓樓大街環境品質提升項目設計師梁毅說。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邱躍認為,老城不拆與改善條件雙管齊下,既為老城塑形鑄魂,也讓居民更愜意地享受北京老城保護的豐碩成果。
在不久前結束的首屆北京城市更新論壇上,北京市副市長隋振江說,傳承保護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首都的責任,要把老城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實施街區保護更新,堅持老城不能再拆,保護傳統風貌,留住鄉愁記憶。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老城 保護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