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北京
【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海淀 | 小花生里藏著大民生
——北京市海淀區張雨委員工作站助農二三事
人民政協網北京7月15日電(記者 李京 張佳琪 馬嘉悅)“三月份種植的花生長勢很好,枝繁葉茂!”大屏幕上,西部某農場職工李云成正彎腰,躬下身,連根拔起一株花生,“嘩”的一聲,飽滿的花生露了出來,仿佛能聞到泥土的鮮味兒,他掬起一捧仔細擦了擦上面的泥,喜不自禁。
屏幕的這一邊,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雨專注地盯著“畫面”。
7月15日上午,“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北京市海淀區石油共生大院政協委員工作站,張雨通過一場實時連線,講述了工作站的助農故事。
張雨委員與農場工作人員現場連線。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賈寧 攝
作為張雨委員工作站站長,花生一直是張雨關注的焦點。她認為,花生是我國廣泛種植的大宗農作物和居民消費需求旺盛的一種食物,高質量發展花生產業能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著力發展花生產業是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系統格局的創新實踐。
“我一直從事農業產業科技創新創業領域的研究,常年帶領科研團隊深入農業農村生產一線開展試驗示范、轉化推廣以及產業發展戰略咨詢建議等工作。”但身處北京市海淀區,張雨看到,海淀區的農業產業占比極小,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太多科研成果束之高閣,而基層農民苦于缺良種、缺技術,這讓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2020年,北京市海淀區政協積極推進政協工作向基層延伸,大力開展委員工作站建設,不斷深化委員與所在地區群眾聯系。2021年,張雨委員工作站正式揭牌。作為工作站站長,她決心在科技成果轉化和鄉村振興上發力,把海淀創新高地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到全國更廣闊的地區,惠及更多的農民。
張雨委員。人民政協報·人民政協網記者 賈寧 攝
在海淀區政協和馬連洼地區委員工作站的助力下,張雨委員與基礎薄弱、需求迫切但具備花生種植潛力和優勢的西部某農場迅速建立了聯系。
工貴其久,業貴其專。帶領團隊6次前往農場,累計駐場時間近300天人次……張雨委員工作站通過“林果套種”模式,進行了一系列花生品種的選育、栽培、產業化等試驗示范。然而在與政府、農民、技術人員等不同主體不斷“商量”、不斷調整、不斷溝通的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
如何讓花生在沒有任何種植經驗的基層農村“落地開花”?在張雨看來,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她認為,首先要讓地方政府、企業、農民認識到花生產業發展的經濟價值和全產業鏈加工帶來的經濟效益,讓他們“想種、要種、學種”。
兩年來,張雨以委員工作站為平臺,以發展花生產業為抓手,通過扎實推進科學試驗,梯次開展示范推廣,把海淀區農業創新高地的資源匯聚到基層地方,終于,具有長生果美譽的花生第一次在該地區試驗種成功。
“這讓我深深體會到,張雨委員工作站只是一面鏡子,這樣好的變化在海淀并非孤本。”張雨表示,海淀區委員工作站助推政協委員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和資源優勢,為委員打開了一扇深入基層解民情、紓民憂的履職之門。
下一步,如何解決花生原料銷售問題?農場副書記、副場長段澤明當場向張雨拋來了問題。
“接下來,委員工作站將和中國花生食品分會加強溝通,為原料產區與相關企業搭建橋梁,對接明年大面積推廣以后的花生原料收購問題,架起地方黨委政府與基層群眾的‘連心橋’。”張雨馬上給出解答。
張雨委員工作站通過發展花生產業,帶動了地方花生種植面積的擴大,提高了農民綜合收益,助力鄉村振興,也找到了農業科技成果通向農業、農村、農民的“新路徑”。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