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 論>落實中央政協工作會議精神回頭看
廈門市湖里區政協主席王秀珠:打造新時代人民政協城市基層工作新模式
中央政協工作會議強調,要不斷增強基層政協工作活力。廈門市湖里區政協不斷探索實踐,在全區建立了區政協委員街道輪值制度,打造出新時代人民政協基層工作新模式。
政協委員街道輪值,是在區政協的領導和街道的支持下,以街道為單位,將委員劃分到街道聯絡組,由委員街道聯絡組召集人負責牽頭組織,經協商推選出輪值主席,由輪值主席組織開展視察調研、協商議政、資政建言等履職活動,積極融入街道社區社會治理實踐,促進區街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舉措。
形成一套機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委員輪值工作機制,確保輪值工作有序、有效開展。選任輪值主席,輪值主席由協商(或選舉)確定,可每年選任,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個別增減,主要負責輪值期間政協委員各項工作的計劃、組織、協調和落實。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通過聯席會議,協商制定政協委員街道聯絡組年度工作計劃和任務。遇工作需要,輪值主席可提請召開輪值主席聯席會議,確定輪值工作重要事項,研究輪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解決辦法。輪值周期一般為一年,每年初確定各輪值期的輪值主席,實行雙月或季度輪值,輪值期間安排2-3名輪值主席負責,避免出現輪值主席因身兼多職無法兼顧的情況,確保輪值期內至少有一名輪值主席在崗主持。
彌補“兩個薄弱”。開展委員街道輪值工作的初衷,是解決市縣政協基礎工作薄弱、人員力量薄弱問題。政協組織的既有架構是通過界別“條”的渠道發揮作用,雖然組成了政協委員街道聯絡組,但聯絡組工作力量薄弱,活動內容不豐富,作用發揮不明顯,使街道社區“塊”的層面長期缺位,成為履職短板。在原有的體制框架基礎上開展委員街道輪值,不用在街道建機構、加編制、添人員,委員也能直接參與街道社區治理,聯系基層更緊密、服務基層更直接,政協街道工作力量明顯增強,委員街道聯絡組的凝聚力明顯提升。通過委員街道輪值,促使區政協工作層面從區向街道社區下沉,從“以條為主”向“條塊結合”轉變,拓展了委員履職渠道、延伸了委員履職觸角,有效彌補“兩個薄弱”問題。
取得三大成效。更廣泛凝聚共識,輪值工作堅持把學習放在突出位置,由輪值主席牽頭組織委員開展政治理論、政策文件和政協知識的學習交流活動,引領政協委員加強學習、提升素質、凝聚共識,不斷增強履職能力,提高協商議政水平。在輪值過程中,委員間的溝通聯誼更加密切,聯系和團結社會賢達和港澳臺各界人士更加廣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區委的重大決策部署得到更及時的宣傳,黨的主張更快轉化為委員和社會各界的共識,實現各界別委員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更有效發揮委員作用,通過把“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委員推到輪值主席位置上,發揮其自身和所在界別的資源優勢。輪值主席輪流牽頭組織開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履職活動,實現以個人輪值帶動集體履職,更多委員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委員履職從“單兵履職”拓展為“團隊作業”,委員集體智慧和力量更加凸顯,作用發揮更加明顯。委員在街道履職中找到了自我價值實現的新途徑,增強了參與意識、責任意識和奉獻意識,激發了履職創新的工作熱情。更及時解決群眾困難,委員街道輪值進一步打通了委員直接參與街道社區社會治理的渠道。委員圍繞區街年度工作重點、民生改善熱點、社會治理難點,選擇切口小、關聯大、與群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議題,開展視察調研、協商議事、提案辦理和民主監督等活動,收集更多社情民意,把群眾所思、所想、所盼與政協委員的建言資政結合起來。輪值工作不僅發揮區級政協委員作用,同時還增強了街道轄區內的全國、省、市政協委員的參與意識,三級政協委員主動參與街道輪值工作,更快推動基層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的解決。
湖里區政協委員街道輪值制度是政協基層工作機制的創新實踐,既有效彌補了基礎工作薄弱和人員力量薄弱的問題,又促進了委員接地氣、進基層、察實情、匯民意,真正把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優勢通過街道履職轉化為推動社會治理、服務人民群眾、維護和諧穩定的效能,為助力廈門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超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作者王秀珠,系廈門市湖里區政協主席)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