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承>要聞
會場內,響起陣陣音樂聲
“我團二胡演奏家段超,在與地方民族樂團共建期間,也學習到了當地的少數民族樂器。請她用新疆維吾爾族樂器艾介克,為大家演奏一個片段。”
“近年來,樂團還推出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下面,請該劇目中的演員阿爾帕提演奏一段劇目中的音樂。”
“再請樂團琵琶演奏家孟霄,用唐傳五弦琵琶來展示少數民族的音樂傳承保護。樂曲來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的唐代古譜《品弄》,請大家欣賞。”
屏幕一邊,全國政協委員席強正坐在北京中央民族樂團的排練廳里,身旁則是一位位演奏民族樂曲的藝術家。
屏幕另一邊,美妙動人的旋律在會場內響起,讓與會人士沉浸其中……
這一幕發生在6月24日全國政協召開的“加強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藝術保護傳承”遠程協商會上。
為生動直觀展示中央民族樂團對少數民族音樂繼承保護的成果,中央民族樂團原團長席強特意邀請了三位藝術家,為與會者現場演奏民族樂曲。
“通過新形式的加工移植改編,賦予少數民族音樂以時代精神,這成為中央民族樂團對少數民族音樂繼承保護的重要方法。”
席強委員別具一格的發言獲得了與會人士點贊:“這是把遠程會議形式利用最充分的一次,也是最受歡迎的發言。”
發言確實受歡迎,每一曲演奏完畢,會場就會響起一陣掌聲。三次掌聲,既有與會者對藝術家技藝的贊賞,更有對少數民族優秀傳統音樂承載的文化價值的欣賞。
據席強委員介紹,中央民族樂團先后在新疆、西藏、貴州、四川、甘肅等少數民族地區展開文化幫扶。“通過文化幫扶活動,我們不僅將優秀傳統文化帶給少數民族地區,同時,我們的演奏家也學習到了許多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
會場里的第四次掌聲發生在茸芭莘那委員的連線發言中。這位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一級演員講述了她的一段親身經歷——
4年前,茸芭莘那聯合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發起“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統典藏計劃”,并在云南省啟動。該項目主要是把人口較少數民族中口耳相傳、口傳心授的文化藝術用文獻形式保存下來。
“目前這些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已呈瀕危狀態,亟待搶救。”“這個搶救,不是搶救文化本體,而是搶救性地對文化進行記錄。”……
“搶救”,意味著時間緊迫。在人口較少民族中,掌握口頭傳統的老人們逐漸老去,搶救的“窗口期”也正在關閉;
“搶救”,意味著要和時間賽跑。“每個民族文化的損失,都是中華文化的損失,我們現在不求做全做大,但求能做多少做多少,能留一個是一個。”
講述中,茸芭莘那幾度聲音哽咽,眼眶濕潤。當她的發言結束后,會場再次響起熱烈的掌聲。掌聲中有感動、有鼓勵,更有期待……
“茸芭莘那委員的發言,我們很受感動。”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當即表示,會后,財政部相關部門負責人將與茸芭莘那專門溝通相關情況。
一場遠程協商會,三段動人旋律,一個感人故事,四次深情掌聲,正是:“曲曲動人心,句句見真情。會議雖有期,掌聲繞梁生。”(本報見習記者 楊智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