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聞
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互聯互通 北京首次有了跨省際航道
大運河京冀段62公里互聯互通
北京首次有了跨省際航道 疫情防控允許后市民可乘游船到河北
“遠看通州城啊,好大一條船啊,高高燃燈塔呀,是條大桅桿……開船嘍。”昨日上午,北運河楊洼船閘現場,一曲“運河號子”拉開了京杭大運河京冀游船通航儀式。隨著一聲響亮的汽笛聲,分別來自通州、香河的游船,相向駛過船閘,這標志著大運河京冀段全線62公里實現互聯互通,北京與河北通過大運河再一次緊密相連,京冀協同發展又向前邁進重要一步。這也意味著北京市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航道,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水上旅游運輸。據了解,在疫情防控條件允許后,市民乘游船到河北的愿望將得以實現。
建設三處船閘京冀水路運輸斷點打通
據了解,大運河的通航經歷了幾個階段,2019年10月3日大運河通州城市段11.4公里河道實現旅游通航;2021年6月26日大運河北京段和河北香河段同步實現省市內通航。隨著沿線船閘、碼頭建設、5A景區創建、跨省際水運啟動及配套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等工作推進,京杭大運河京冀游船互聯互通的目標也如期完成。
為保障順利通航,北京市水務局負責實施北運河綜合治理項目及北京段內沿線三座船閘建設工程。北京市水務建設管理事務中心主任薛文政介紹,建設過程中,水務部門通過拓寬河道、建設慢行系統等,在提高城市副中心防洪標準的同時,形成大運河文化帶。
船閘建設方面,由于大運河京冀段多處存在較大的水位差,游船無法直接通過,“就像上下樓梯一樣,沿線船閘的功能就是幫助船舶順利通過。”薛文政說。
大運河北京段共設有甘棠、榆林莊、楊洼3座船閘。其中甘棠船閘、榆林莊船閘在去年北京段40公里全線通航時已經投入使用,楊洼船閘在今年5月底竣工。作為京冀交界處的重要水利設施,楊洼船閘的建成,成功打通了大運河京冀段水路運輸最后一個斷點,為打造旅游通航發展新格局提供重要基礎支撐。此次大運河通航,也給京冀兩地水上交通運輸業帶來新要求。北京市交通委員會水路運輸管理處副處長袁永軍介紹,大運河京冀游船互聯互通,標志著北京市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航道,第一次出現了跨省際水上旅游運輸。市交通委著眼創建綠色航運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在游船的選擇上,大力推進新能源船舶的使用和更新,現有運行船舶均為清潔能源船舶。
接下來,市交通委還將持續加強京冀交通行業管理部門溝通對接,在企業運營資質、游客實名制管理、碼頭安檢、航道規劃和管理、信息化建設、通航調度、共管河段水上執法和搜救、船型標準化等方面深入溝通合作,建立工作機制,最大限度發揮北運河旅游航運的綜合效益。
“顏值”再升級大運河畔添網紅“打卡點”
通航的順利進行,與大運河水生態環境持續向好密不可分。近年來,京冀水務系統開展流域水系溯源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以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的問題”。北京市北運河管理處副主任竇艷兵介紹,通過在河道內種植水生植物,開展增殖放流,構建“水下森林”,布設水環境偵察兵,促進河道水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凈化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的同時還為水生動植物提供了更多生存和繁殖的棲息地。
與此同時,北運河(通州段)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大運河北京段下游28.7公里的兩岸“顏值”再升級,“一軸、兩帶、兩山、十三節點”的運河風景線逐漸形成,筑山造景、山水相望的田園風光成為大運河畔的又一處網紅“打卡點”。
此外,通州區將大運河文化帶作為承接環球主題公園外溢旅游需求的重要載體,以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推動大運河京冀游船互聯互通為契機,以“三廟一塔”為起點,以運河文化為內核,有機串聯運河商務區、城市綠心公園及三大建筑,構建大運河生態文化景觀廊道。同時,提升沿線景觀,全面推動大運河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傳承,延伸文化旅游體驗,讓運河動起來、亮起來、美起來。
“運河游船+”未來三地游船互通
接下來,京冀兩地將整合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河北香河潮白河大運河國家濕地公園等優質資源,以大運河為主線,輻射沿線各地,深入挖掘、保護與傳承大運河及其沿岸的自然景觀、民俗風情、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采取“點線并舉、長短結合、水岸相融”的方式,共同開發包括水上觀景、船上商務、岸上漫步、非遺展示、沿途采摘、營地休憩、沿河騎行等在內的“運河游船+”主題游線路,構建大運河(京冀段)旅游帶。
今年4月,京杭大運河實現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古老運河迎來世紀復蘇。如今,大運河京冀游船互聯互通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再次邁出重要一步。在一船游兩地的基礎上,未來還將實現京津冀三地游船互聯互通。延續千年的運河文脈,將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卷軸上一條流淌的“生態藍”。
文/本報記者 解麗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大運河 京冀 北京 互聯互通 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