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滾動 資訊
浙江科協:聚創新之能 走共富之路
浙江省科協始終堅持創新驅動、加快轉型升級,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2021年,浙江全省生產總值超過7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1萬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9%,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4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2萬億元,同比增長12.9%;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8348億元。
天目疊翠,西湖揚波,夏日之江大地,不斷煥發新氣象、迸發新生機。
“一家三站”潮頭立,千博千企“千帆競”。“14歲”的“一家三站”,在杭州,又一次迎來他的“成長禮”——“萬名專家幫萬企”專項行動部署會暨“千博助千企”促共富推進會舉行。
圖為浙江省科協“萬名專家幫萬企”專項行動部署會暨“千博助千企”促共富推進會現場。攝影/應飛舟
6月16日,省領導,來自省委人才辦、省經信廳、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等相關廳局,有關省級學會、高校相關負責人,各地市科協,博士創新站建設單位和建站博士代表……大家帶著“共富示范區”榮耀和責任,帶著“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一張藍圖,走進浙江杭州、相聚錢塘江畔,談體會、促創新、謀共富。
圖為溫州市泰順縣拓興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博士創新站”王五宏博士手把手傳授“樹梅經”。“合作社+農戶標+訂單”。如今,已擴種面積500多畝,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0多農戶每年創收數百萬元。
緊盯企業“急難愁盼”,對癥施策紓困解難。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博士創新站329家,其中山區26縣企業17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家,成功幫助企業立項科研項目、開發新產品、申請發明專利等400余項。創新聚合力,助企解難題——破“難點”,通“堵點”,迎“拐點”。
傳統產業開新花,新興產業結碩果
“實現‘穩’與‘進’良性互動,‘千博助千企’加速,推動新興產業提檔升級”
10月16日凌晨1時30分,神舟十三號發射成功。舟山市易航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陳超博士創新站主要在船用電子海圖桌研究等關鍵技術研究,承擔特殊情況下航天員生命安全保障任務。圖為發射保障任務現場。
塔吊林立,車輛穿梭,工人忙碌……陽光灑滿大地。為迎接“收獲”“旺季”的到來,這里分外“火熱”。來自天南地北上百位工人正有序地忙碌著。
“今年,我們將新增設一條年產30萬噸生產線,年產值將達到65萬噸。”浙江哲豐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哲豐新材料)生產技術部部長丁威說,10條生產線全部投入生產后,2022年產值有望突破65個億。
“含新量”提升“含金量”,“哲豐特種紙”聲名遠播。在哲豐新材料現代化車間“一條生產線機型的車速(卷紙速度)每分鐘達1000米。即使這樣,還是供不應求。
物流標簽紙(格拉辛紙)占全國90%以上份額;打破“壟斷”,“爭氣紙”、月產3000多噸枕包牛奶液體無菌包裝紙,滿足國內市場的同時,還出口歐洲……在這里,一張柔紙隱藏的是硬核科技。
‘新意’十足的紙,推動著產品‘含金量’連連攀升。“‘以紙代塑’,替代進口,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的同時,還能帶動就業崗位3000多人。”丁威不無感慨地說,“曾經,其中一“天價”輔料噸價需7位數(進口),如今,噸價僅需六位數,成本直降90%。”
一張看似普通的“保鮮果蔬紙”,果蔬“穿上”它,活力四射。
“以草莓、葡萄、蘋果為例:貨架期(常溫)可分別延長3天、7天、90天,延長果蔬貨架期的同時,促進了廣大農戶增收。”哲豐新材料博士創新站領銜博士、衢州學院副教授陳曉彬介紹說,“讓‘保鮮果蔬紙’變成‘新時尚’外衣,解決透氣、阻菌、保鮮等難題是技術的關鍵。”
“現在果品更陽光更健康,‘塑去紙來’,綠色可降解。”常山縣眾柚胡柚合作社的負責人王新印象深刻:以往,為防蟲塑料薄膜套袋,果子悶在里面,外觀、營養價值等都有影響。
“打造六大標志性產業鏈,衢州全力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常山縣所在的衢州市是浙江最西部的省域邊際城市,下轄縣(市、區)均屬山區26縣。目前,衢州全市已建有130家博士創新站,吸納博士108人,達成合作項目250余項,為企業增加利潤1.2億元。
反觀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曾經的山高路遠、“窮山惡水”,太多的分水嶺,成了浙江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山坎——尤其當下,山區26縣普遍面臨能耗雙控、土地指標等壓力,基礎設施相對滯后,經濟總量、人均GDP等指標不到全省平均水平。
“一個也不能少”,這是浙江干部群眾多么熟悉的叮嚀!
如何填充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溝壑?如何讓“蹺蹺板”變成“平衡木”?
緊貼山區26縣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需求,布局博士創新站:至少一位博士領銜、服務一家企業,培育一個科研項目、壯大一支研發團隊、培養一批技術人才。目前,為山區26縣導入專業技術人才近2000人,柔性引進博士96余人,培養企業技術人才400余人。
“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謝志遠話語鏗鏘:“博采眾長,攬才‘準’,放手“一博”,贏先機。要讓‘人才外力’激發‘發展內力’,凝聚合力,扎根產業中走出融合巨變之路。這就需要“博士們‘真技術’‘真成果’,俯下身,‘面對面、心貼心、零距離解決企業‘真問題’、‘真困難’。”
智服系統再提速,監管流程更透明
“接長手臂、扎根基層”,“實現對入企博士和企業進行全流程有效監管和更貼心服務”
5月12日,浙江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武傳宇一行赴紹興市柯橋區、杭州市錢塘區,深入企業走訪調研。
如何讓老農民添“新幫手”,如何讓新農人變“老把式”?“不會“上樹”也能熟摘林果,不是“老農”也能挖出冬筍,不用“動手”就能把筍剝——智能林果采摘機器人來了、冬筍探測機器人來了、智能剝筍機器人來了……
“機器人總動員”,“生產效率可提高幾十倍。”借助北斗衛星提前對果林采摘打點定位,規劃最優作業路徑;利用攝像頭實時監控作業情況,畫面同步回傳后臺;利用雷達波技術引導探測筍源;視覺識別助力智慧剝筍。
“突破機器視覺關鍵技術,助農業機器人上山下田。”在湖州安吉八塔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塔機器人)研發總部,浙江理工大學賀磊盈副教授、博士團隊與企業一群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大家圍繞八塔“智能小農人”應用場景碰撞智慧“火花”。
什么時候開采(挖),采什么果子,采(挖)了多少?用時多少……“今后,這些實時數據在八塔機器人中心都可一目了然。”賀磊盈認為,”智能高效、安全綠色的背后,需要練好5G芯片、視覺識別、雷達波等技術‘組合拳’,還要走好人工智能、機械電子、新材料等多個科技領域“梅花樁”。
作為首批“浙江省博士創新站”,八塔機器人頭頂“國家高新”榮光,研發人員占比60%。手握數十項發明專利。并成功獲批2022年度浙江省“尖兵”“領雁”研發攻關計劃項目和安吉縣竹產業重點研發計劃項目。
“八方英才聚,華夏燈塔明。“八塔機器人負責人肖占春信心十足,“要沉下心來做下去,錨定專精特新,八塔‘智能小農人’一定能撬動大市場。”
如今,在浙江大地,越來越多像八塔機器人一樣的企業,正向著更智慧的未來闊步前行。
在浙江“一家三站”(“一家”即“院士之家”,“三站”即院士工作站、專家工作站、博士創新站)高端創新平臺體系布局中,博士創新站是助力中小企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站點。
湖州安吉縣首批十家縣級博士創新站,通過縣級層面被推送到“千博助千企”數智平臺,參與市級、省級博士創新站的認定。圖為“千博助千企”數智平臺上線應用場景。
如何讓更多更好的產學研“碰碰對”,如何更高效助力成果轉化?不久前,浙江科協“千博助千企”數智平臺正式上線——推行“攬才、發布、對接、評估”等步驟,全流程工作閉環,全流程透明監管。
“讓人才端和企業端‘準’心識別、‘信’心匹配,合力產學研擰成一股繩。”浙江省院士專家服務中心主任王旭堅定地說,“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業‘齊步走’,線上線下‘齊發力’。實現博士創新站建站審批、站點升級、績效評價等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
聚焦“卡脖子”,廣發“英雄帖”。“千博助千企”云平臺,實現企業“一鍵攬才”、院所“一鍵攬活”、雙方“一鍵鐘情”。截至目前,平臺已入駐博士2157人,入駐企業698家,發布企業需求404條,達成合作項目416個。
“博士創新站與中小企業對接,推進成果轉化,這個做法很好”。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玉卓,對浙江省科協“博士創新站激發中小企業活力”一系列做法給予高度肯定。
“科技深藍”逐東海,千博千企“千帆竟”
實現“質”與“責”良性互動,服務產業振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深融。
溫州市33家市級博士創新站,既有汽摩配、眼鏡傳統等優勢特色產業領域的科技型企業,更有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圖為溫州——中國基因藥谷。
科創賦能,共富未來。從起初“看看熱鬧”,一種純粹偶然;到后來“回故鄉看看”,一群海內外學子初心使然;再到現在“隨鄉入俗”、“職責使然”……時代發展脈搏跳動下,一群人始終行走在創新前沿。他們是創新的“動力源”,是中國創新的推動力量,他們有一個共同名字——浙江“博士創新站”。
如今,“博士創新站”儼然已成為凝聚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合作發展不可或缺的平臺、一塊“金”字招牌,“千博助千企”促共富更成為高校和企業抱團發展、打造“百年老店”的一把金鑰匙。
浙江蘭溪,長三角南翼,距新疆輪臺縣4328km,距云南石屏縣2218Km。
“日子像小白杏一樣甜!”“太不可思議了!在沙漠戈壁居然能吃上江南的新鮮楊梅”“浙江這邊就有60萬進賬呢!老媽咱們趕緊去石屏買房吧”………從枝頭到舌頭,品的是新鮮,富的是口袋。
“品云南石屏楊梅初夏的味、食蘭溪楊梅東魁的鮮、嘗一回新疆天山雪水滋養那小白杏的甜……”從5月到6月,金華、杭州、上海、新疆等地許多居民成了地地道道“嘗鮮一族”。
敢于嘗鮮,瞄準領先。下云南、上新疆,鮮果物流‘南征北戰’節節告勝,其關鍵是科技硬實力保駕護航——等離子物理消殺核心技術。
“楊梅邊疆兒女品,小白杏江南人家嘗。填補了國內陸路長途運輸新鮮果品的空白。”浙江雪波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雪波藍科技)負責人陳金紅很是自豪,“多虧‘博士創新站’,為我們企業引進這么優秀的高端人才,攻克了許多研發和生產困難,解決了‘卡脖子’問題。”
據統計,我國“果”“蔬”每年因腐爛變質的損耗率約分別為20~25%和25%~50%。兩者合計直接經濟損耗約750億元/年,可滿足約2億人口的基本營養需求。
中國楊梅之鄉浙江蘭溪,是浙江中西部最大的楊梅產區,有楊梅種植面積近7萬畝,產量約4萬噸,年產值超4億元。“五十里楊梅長廊”是蘭溪的新地標。
“現在路上果品貨損率直降15-20%左右,冷鏈集裝箱內各類病菌消殺效率能達到90%。”雪波藍科技貿易部負責人管洪剛,指著冷鏈車廂前中后三臺等離子物理消殺儀總看不夠,“你看,折疊傘大小,各種電源制式都可兼容,還帶自動除塵等功能。”
化學消殺“有殘留”,“七成熟”采摘味不夠……如何自然延長保鮮期和保質期?成了農戶、物流企業和商家要共同面對的“幸福煩惱”。
“要實現綠色、高效、安全、環保的冷鏈物理消殺,務必同時突破高效低溫等離子生成技術和可調控的222 nm波長準分子紫外光這兩個“硬骨頭”環節。”浙江師范大學(以下簡稱:浙師大)物理與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教授李盛說,為了解決這一瓶頸,浙師大物理、化學、電子等多個學科20個博士組成“最強大腦”,歷經1年多攻克關鍵核心技術。
走進浙師大校企共享實驗室,博士團隊、企業技術人員和研究生們正忙碌著。
從建立博士創新站,到打破國外壟斷、加速推進等離子物理消殺關鍵技術產品標準化、品牌化,再到博士創新站成為科技創新“大本營”,浙江師范大學、雪波藍科技、浙江博陽壓縮機公司“攥指成拳”——成功申報獲批浙江省重點研發項目-“尖兵”計劃項目,并獲得2000萬元專項科研經費……投桃送“李”,繁榮昌“盛”。恰如李盛名字一樣,創新產出碩果累累。“基礎科研,拼的是真刀真槍。”李盛平靜地說,“做大做強講究團隊協作,單槍匹馬不濟事。”
茁壯成長,體量更大,開拓進取,實力更強。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馬國進細數近一年來“博士助企”給學校帶來的變化:企業出設備、學校供人才,校企共建共享實驗室;熟市場,懂博士,專兼職技術經理人擁有“獨門秘籍”;以博士創新站為舞臺,舞動“政府、院校、學會、企業”間創新活力,”簽約項目150余個,合作經費超過6000萬……
現在,創建“博士創新站”成了浙里“新時尚”,點擊“數智服務”成了新常態,浙江11所重點高校科創聯盟成了“新朋友圈”,強化“政策”“組織”“資金”和政策保障,提高博士創新站“含金量”,成了寧波、紹興、臺州、金華、衢州等地的“先知先覺”……實現用“最強大腦”解析浙里難題的迭代升級,更是推動向山區26縣更大范圍溢出。
“生長快,效益好,大伙自然愿意上山揮舞鋤頭植樹造林了。”浙江麗水龍泉市八都鎮金田村造林戶雷龍州底氣十足地說,自家新一輪杉樹林面積擴種到了2136畝,刨去人工等費用,日后凈利潤預計可超500萬元。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關鍵是堅持應用‘良種良法’栽培。從全國范圍選優樹基礎上,多年來我們團隊潛心育種和栽培方式改進。”龍泉市林業科學研究院博士創新站領銜博士、中國林科院亞林所副研究員張蕊介紹說,杉木、木荷樹種成材原先需要30年以上,現在只需15-20年。
“這些年市場杉木每立方收購價1000元上下,木荷木材價格還要更高些。(注:1畝林地約出材7立方左右)。”龍泉市八都鎮金田村黨支部書記鄒維武說,為種好樹,往來龍泉林業科學研究院(購苗和技術咨詢),已成了鄉親們一種習慣。
在時光的流淌中,樹的年輪也必定鐫刻下“千博助千企”促共富的印記
“只有日積月累植樹造林的潛功,才能造就江南才俊“青山疊翠”、產業興旺“江山如畫”的顯功。”謝志遠認為,推進“千博助千企”促共富行動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和蹚出一條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新路子的堅定信念。
2021年以來,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共同富裕夯基壘臺。數據顯示:浙江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穩居全國省區第一;浙江城鄉居民收入比1.94,城鄉差距進一步縮小;山區26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全省平均之比提高至0.732;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比增長17.1%、17%,凈增市場主體65.2萬戶,科技創新和產業提升聯動推進。
潮起錢塘,逐浪東海。“千博助千企”,從“博士創新站”呱呱墜地的“嬰兒”迅速成長——今天恰似“少年”歸來,面向山海,攀巖鑿壁。懷揣“崇智、尚學、置業”的夢想,編織花海、迎風踏浪、逐夢前行。
編輯:滾動資訊
【廣告】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刊發或轉載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