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常委會會議>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會議新聞
擴大“綠色朋友圈”促進國際科技合作
“我們平時常用的塑料袋雖然制造成本很低,可如果把它的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成本都加起來,是很高的。”6月20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分組討論現場,盧柯常委以“一個塑料袋”舉例,引出“國際材料領域可持續性研究”的話題。
“受資源環境約束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對新材料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同時也帶來了新機遇。”盧柯常委舉例說,如3D打印技術的出現,實現了短流程制造,從整體上節約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材料生產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同時也是自然資源的主要消耗者,建議我國加快推進材料發展的綠色科技革命。”
綠色低碳沒有局外人,實現“雙碳”目標關系到方方面面。在這場圍繞“加快綠色科技革命,加強區域協調發展和對外交流合作”的協商議政專題討論中,委員們圍繞著“雙碳”大考,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積極尋找著解題“答案”。
“科學發展史已多次證明,科技創新是國家發展的關鍵,開放交流合作則是科技創新的必由之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饒子和常委認為,科技創新絕不能是自說自話的“獨角戲”,國際科技合作和競爭也不是“零和游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指引下,只有以更開放的心態、更積極合作的行動,才能促進全球科技體系更加完善和包容。
高度重視利用科技手段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持續投入,具體應如何做?楊衛常委認為,“雙碳”行動與環境科學、工程學科有關,“應加大對環境科學與工程的支持力度,組建若干個環保領域的龍頭科技企業,在相關科研項目中適度放寬財務管理規定。”
“全鏈條推動材料綠色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強產學研融合,加強從基礎研究、應用技術研究、工藝研究到產業化技術研究的貫通和轉化。”盧柯常委補充道。
饒子和常委還認為,應從戰略角度主動謀劃,推動政府、學界和業界的溝通,共建共商共享,營造有利于構建完善我國創新體系的國際創新合作網絡。“科學家要敢于發聲、善于發聲,幫助國際科學界了解中國的發展理念,繼續堅持多樣化人才策略,秉持開放的姿態,進一步擴大‘朋友圈’,同時廣泛開展雙邊及多邊學術交流,促進國內外人才的交流。”(本報融媒體記者 付振強)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