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奮斗者正青春>致青春
我的大學 · 寄望青春 | 全國政協委員楊朝明:讓孔子照亮人心,讓儒學溫暖世界
《大學要讀經典、知中國》
楊朝明
楊朝明:全國政協委員,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孔子研究院研究員。現任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民進中央委員。先后擔任《齊魯學刊》編輯、曲阜師范大學孔子研究所所長、孔子文化學院院長、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山東省儒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專家;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
我在一個傳統的農村家庭出生,也在農村長大。我的祖輩、父輩都是非常崇尚讀書的人,他們常引導我理解讀書的意義。因此,雖然我之前連自己的縣城都沒有離開過,但通過自己的努力,我很幸運地考上了曲阜師范大學——這所孔子故里、全國幾乎唯一設在農村的山東省重點高校。在那時,我當然沒有意識到,這一有意或無意的選擇,會讓我這一生與孔子結下不解之緣。
緣起
大學老師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的魅力
我是1981年上的曲阜師范大學。1980年10月以前,中學時代讀的還是理科,后來轉入文科,竟然考進了大學歷史系。
那是個比較特殊的時期,由于文化大革命剛結束不久,大學教育和現在還不太一樣。我們入學時,曲阜師范大學有五個年級同時在校,很多的老教授都出面上課。很幸運,給我們上中國歷史文選、中國古代史、世界上古史的老師等等都非常博學,也是非常令人尊敬的老師。
我記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中國女排奪冠后形成了“排球熱”,許多年輕人的偶像是排球運動員或者數學家陳景潤、蘇步青等等。對于我而言,我的偶像則是我“跟前的老師”。我覺得自己的老師們都太優秀了,我作為他們的學生,感到非常驕傲。其中,讓我記憶最深、永遠銘記的是郭克煜先生。他是我的本科老師,也是后來我的碩士生導師。郭克煜老師國學根底很深,在學界同行中頗受稱道,正是郭老師帶我走進了孔子的世界。
△楊朝明(右二)及其同學與郭克煜老師(左三)在一起。
著名學者、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說:過去的一切文化都蘊含在歷史中,除卻歷史,無從談文化。因此,一座城市之重要,不在其面積有多大,而在于其歷史有多久遠,有多少文化內涵。曲阜是圣人孔子的故里,兩千多年來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正是這種深厚的歷史與文化底蘊,讓曲阜這座在地理上本來很小的城市變得“很大”。剛入學沒多久,郭老師就利用周末的時間,帶領我們全班同學到了當時的孔府孔廟參觀。老師在現場給我們詳細講解孔府、孔廟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意義。老師的講解非常生動,十分透徹。從老師的講解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老師對于孔子由衷地敬佩和對于儒學文化深深地認可。記得我當時聽得入迷,到了如癡如醉的程度。有一次,南京師范大學古文獻專業的師生到曲阜來參觀,郭老師給他們講解了孔府、孔廟。那天晚上,帶隊的兩個老師還特別跑到學校,來到老師家里,對老師表示感謝。當時,恰好我在老師家里。我還清楚地記得那兩個老師,對郭老師的深深敬佩,簡直可以用五體投地來形容,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們說,郭老師太厲害了,太博學了,能對各種知識融會貫通,了如指掌,爛熟于心,真是令人敬佩不已。
△楊朝明1982年5月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留影。
受此影響,后來到了周末,有時間我就和同學、朋友一起,到孔府、孔廟、孔林、周公廟、少昊陵、孔子出生地尼山等古跡去走走,翻看相關的圖書。以至于后來,我們學校里來了客人要去參觀孔廟,讓我去給當導游。除此之外,郭老師更是像父親一樣對待與教導我,“如師亦如父”。這些與我從父輩們那里得到的熏育交織在一起,真正啟航了自己的學術追求,鋪染了自己的文化生命底色。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了認同,開始覺得中國文化真的博大精深。
緣深
選擇孔子儒學作為一生的使命
“文革”期間,在文化上,整個社會氛圍是反傳統的。“文革”結束后,人們又開始崇拜西方。比如,那時候就有人認為“中國的黃土文化不如西方的海洋文明”。到上世紀80年代,也就是我們入學的時候,雖然傳統文化開始復蘇,雖然學術界、傳統文化界在研究傳統文化,但我覺得整個社會氛圍對于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的認識存在很大偏頗乃至誤解。正是這些誤會,讓我們無法了解真正的孔子思想與儒學精神是什么樣的,無法真正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而曲阜作為孔子的故里,在研究儒家文化方面具有天然優勢。因此,在曲阜師范大學的文化氛圍以及老師的影響下,我選擇了孔子、儒學與傳統文化作為學習與研究的中心。我想去了解真正的儒家文化有什么,真正的儒家文化是什么。
那時候,曲阜師范大學可以說一直走在了弘揚傳統文化的前頭。曲阜師大在1979成立了孔子研究所,1983年成立了孔子文化學院。因此,很多全國性的學術會議都在曲阜或曲阜師大舉行。我自幼被熏陶了對“學問”“學者”“讀書人”的崇敬,因此,一聽到了哪里有學術會議,我就喜歡湊過去看看。聽講之外,我還有時會讀這些學者的文章,買他們的書,甚至冒昧去拜訪他們。后來我讀研究生了,也跟我的老師們參與許多在曲阜舉行的重要學術活動。我也是從那時開始認真地學習文化問題,思考我們為什么會對孔子、儒學等傳統文化產生了錯誤認識,也開始思考古代歷史文化典籍中的價值體系與價值觀,等等。
不過,學習與研究孔子儒學于我而言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于我們的中學時代是在“文革”后期度過的,沒有學到多少真正有用的東西,所以底子薄,知識面窄。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更加努力,更加踏踏實實地學習。在大學期間,我幾乎沒有什么星期天的概念,除了聽課、聽講座以外,其他時間基本都是在學校的圖書館度過的。因此,大學期間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圖書館、閱覽室。在學習與生活中,也認真體認《論語》《孟子》等書的格言,感悟其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思想。許多話,在我的生活中都進行了檢視與印證。
選擇了曲阜,選擇了歷史,選擇了孔子儒學,又遇到了很好的老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學友,這應該也是一種緣分。現在想起來,這時期的生活是清苦的,但我覺得自己始終樂在其中。這讓我想到了《學記》里的一句話,“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從這些博學的老師和勤奮好學的學友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如從容寬厚、踏實讀書、嚴謹治學等等。更重要的是,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敬意。不過,由于原始儒家在漫長的中國帝制時代發生了一定程度的異化或扭曲,導致了很大一部分人對于儒學產生了誤解與抵制。因此,我覺得應致力于原始儒學的正本清源工作,以還原其本來面目。
隨著對孔子儒學越來越深入地思考,我認識到:了解中國要從孔子開始,不懂得中國的孔子和儒學就很難真正了解中國。用我后來寫的文章的話,即“讀懂孔廟,讀懂中國”。一個人,雖然是中國人,即使生活在“很牛”的城市里,如果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也很難理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文化是在不斷的傳承中發展的,孔子儒學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主干,它深深影響了中國幾千年歷史與文明的進程,孔子儒學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因此,身處“圣城”,我常想孔子儒家的深邃思想怎樣才能讓更多人真正理解。
從大學入學到現在這四十多年,我從學生到教師,再到后來的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學院院長,以及離開學校做孔子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副主任等,職位雖然有所變動,但我一直沒曾離開孔子故里曲阜,也一直從事孔子儒學的工作,心底里始終以弘揚孔子儒學為己任。我的個人奮斗的理想一直是:讓孔子照亮人心,讓儒學溫暖世界。
寄語
年輕人要“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
四十年的儒學生涯,給我留下了許多人生心得與人生感悟。我感到,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好時代,也是一個在部分地方存在困境的時代;現在的年輕人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代,是非常可以大有作為的一代。習近平總書記在激勵青年人的時候常常說到價值觀問題,說到學習、創新、奮斗與擔當,談到年輕人要立志,要多讀書。因此,我有一些人生建議想分享給年輕朋友。
作為學者,我與書打了幾十年交道,因此,我想談談讀書的問題。在現在這個多元與多樣的時代、知識爆炸的時代,“讀什么書”“怎么讀書”成了重要的問題,也成了年輕人的一大困惑。我認為,就讀書而言,讀什么書比讀書本身更重要。記得金克木先生在《書讀完了》這本書里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去看望另一位前輩歷史學家夏曾佑先生時,夏曾佑先生就和陳寅恪先生說,在中國,要讀書就那十幾本。這十幾本書就是傳統的四書五經,再加上《荀子》《老子》和《莊子》。讀了這十幾本書,就是把中國的書都讀完了。因為,我國最核心的書就這些。這些書的成書,是此前我國數千年文化的沉淀,而這些書又影響了我國此后的數千年。
很容易發現,在這些傳統國學典籍中,絕大部分都屬于儒家。儒學的核心是那些經典,而經典是我們國人最應該讀的書。這些經典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事、安身立命,教我們如何與人和諧共處。因此,讀書要去讀經典。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思想,更應該讀那些儒家經典。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來到孔子研究院考察時,看到我們研究成果中我主編的兩本書《孔子家語通解》和《論語詮解》,總書記說“這兩本書我要仔細看看”,我想習近平總書記的意思是,作為中國人,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經典。
我建議年輕朋友:一定要讀最該讀的書,一定要先讀必須讀的書。還有,只有先了解中國,才能了解世界;只有文化自知,才能文化自信。孔子儒學告訴我們,要培養愛心,就要從孝敬父母開始;要有能力愛天下,要先愛自己的家國。我以為,現在不少年輕人不缺少世界眼光,但缺少的是中國意識、中國文化。中國文化講修行、講自律、講和諧。自律的人永遠不會太差,生活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它不會偏袒任何一個人。自律的人,最終一定是出眾的人;放縱自己的人,一定會被社會淘汰。領會了中華經典里面的言論,它都能指示健康的人生路,“不怨天,不尤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如此等等。年輕人要“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最后,我想把我提出的孔子研究院院訓送給年輕朋友,與大家共勉,即“博學于文,行己有恥”。“博學于文”,為人要有知識,要博學;“行己有恥”,個人行事要有榮辱感、有底線,要有是非之心。
統籌:賀春蘭 李木元
采訪整理:卿前進
編輯:賀春蘭
視頻:宋寶剛 周通
設計:趙慶慶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