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委員故事>委員故事
王靜的春天
王靜簡介: 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質量標準與檢測技術研究所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委員,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副理事長、快速檢測技術及儀器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民政協網6月7日電(見習記者 楊智嘉)“農場里的母雞在孵窩,卻沒有小雞破殼而出。農夫抱怨著他們無法再養豬了——新生的豬仔很小,小豬病后也只能活幾天。蘋果樹開花了,但花叢中沒有蜜蜂嗡嗡飛來……”
1962年,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在《寂靜的春天》一開篇,虛構出這樣一個被農藥嚴重污染的“寂靜小鎮”,大膽預言了農業生產中,大量使用化學制劑將會給自然生態帶來的毀滅性破壞。
2020年5月,一篇題為《〈寂靜的春天〉之后的中國》的讀書筆記,出現在全國政協“委員讀書群”中——
“截至2019年12月,我國已批準登記農藥710個,微毒/低毒新農藥登記數量占年均登記農藥的96.6%;高毒農藥品種從占總產量的70%下降到今天的約1%;蔬菜產品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合格率從2001年62.5%上升到了97.4%……”
這篇讀書筆記中,作者結合翔實的數據,為讀者展現了我國在農藥管理、環境污染治理上的巨大進步,并呼吁大家進一步科學認知農藥,發展綠色生產。
“看到這些詳細的數據,我一猜就是你寫的。”在農業農村部工作的朋友看到文章后,第一時間精準“鎖定”了作者——全國政協委員王靜。
王靜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次“無心插柳”的創作,會引起這么多人的關注。
“起初,讀書群里大家正在讀《寂靜的春天》,當時的群主谷樹忠委員建議我寫個四千字左右的讀書感想,我硬著頭皮答應下來。”
為了寫好這篇讀書筆記,王靜結結實實熬了四個夜晚。其實,花費的豈止是四個夜晚,更是王靜這位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在與農產品、農業投入品打交道的30多年來,所沉淀的思考和探索。
這些思考和探索,為了我國農產品行業發展得更好,食品消費更加安全;也是為了萬紫千紅、蝶飛蜂舞,共赴每一個爛漫的春天。
底氣——“我們的技術牛不牛?”
一個六邊形白色托盤上,卡槽當中已經放置了六根浸取過測試樣本的試紙條。打開手機App,對著托盤進行拍照,然后將照片上傳到手機App系統……只一會兒的工夫,結果就彈了出來——
“這是滅蠅胺、腐霉利、苯醚甲環唑,出現的這個‘笑臉’,意味著未檢出這些農藥或農藥沒有超標。”在中國農科院質標所六層的辦公室里,王靜一邊利落地演示農藥殘留快速檢測系統,一邊對記者進行著農藥知識的“掃盲”。
據王靜介紹,這項農殘快速檢測技術同時集成了農藥殘留免疫檢測、圖像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技術,只用5分鐘即可完成多種農藥殘留檢測。
從2017年開始,王靜團隊著手研發這套“快速檢測圖像識別系統App”,至今已經打磨了5年。若算上背后的技術積累,時間還可以拉得更長。
2003年,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時,王靜已經開始研究基于免疫學方法的獸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和傳統發酵食品的安全性評價。這些前期研究基礎,使她成為國內較早研究這一領域的科研工作者之一。2006年,王靜拿到她首個關于免疫分析快檢的專利。多年來,她研究農殘快速檢測技術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
“研發快檢小程序,其實是十幾年前我在一次會議報告上展望未來時拍腦袋說的。”當時,談到未來快速檢測的發展趨勢,王靜斷言:未來可能只需要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知道檢測結果。
如今技術已成真,王靜卻只是在演示結果出來后,轉頭問了記者一句:“你看我們這個技術牛不牛?”剛一問完,她自己先笑了。
科學家的底氣,在于實力。
在王靜辦公室的墻上,掛著一張大合影。這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國家獎獲得者代表的合影照片,拍攝于2020年1月10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會上,王靜團隊完成的“農產品中典型化學污染物精準識別與檢測關鍵技術”獲得2019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圍繞現在的這套智能快速檢測技術,我們有17項知識產權。它不僅可以用來檢測農藥殘留,還可以拓展檢測獸藥殘留、真菌毒素、違法添加物,甚至病毒等。”據王靜介紹,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博鰲亞洲論壇、生鮮電商平臺以及一些大型單位食堂進行內測使用,很快就能進入市場。
多年的工作經歷也讓王靜意識到,快檢技術和監管執法都是從終端倒逼農戶進行安全生產。若想徹底解決農殘問題,還要從源頭——農業投入品入手。
農業投入品是指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質。如農藥、獸藥、肥料及農機、農業工程設施設備等。
結合專業領域,王靜還帶領團隊圍繞投入品中的農藥助劑展開研究。“農藥制劑中除有效成分外各種輔助物質都被稱為助劑,其作用主要是增加農藥使用效果和功能。”王靜以平時吃的藥片為例進行解釋,“藥片外層的包衣、里面的淀粉其實就是助劑。”
據了解,王靜帶領全國十余家科研團隊開展農藥助劑殘留調查、安全風險評價及覆蓋1200多種高毒、中毒、低毒、無毒助劑的分類目錄。她自己也清楚,這些工作不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但可以指導農產品安全生產,讓行業發展更健康更綠色,帶來的是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誠實——“不是我的專業我不說”
“您說,現在市場上那些又紅又大的草莓到底安全不安全?會不會用了激素農藥?”借著采訪的機會,記者說出了存在心中已久的疑問。
“有些草莓個頭大是因為本身品種的特點。草莓生長過程中,可能會用一些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用藥的過程實際上是為了它更安全。”王靜耐心地解釋。
這樣的場景,對王靜來說已是司空見慣。很多人總是喜歡向專業人士請教,或者打聽他們的“生活秘訣”,似乎這樣才能讓自己心安。所以,王靜總會不時收到身邊人關于“平常都是在哪里買菜、挑選蔬菜要注意什么”的咨詢。疑問背后折射出的,正是社會大眾面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普遍心態。
王靜團隊曾在微信朋友圈發起過一項調查:提到農產品質量安全,您最關心的問題是什么?
不到24小時,就收到763條信息回復。統計結果顯示,農藥殘留、添加劑、激素位列關注榜前三。
“當前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存在消費者信心不足的問題。尤其社會上一些謠言的傳播,更需要我們這些掌握真實數據和專業知識的人進行科普和宣傳,增加社會信心。”
3年前,王靜在全國政協錄制“委員講堂”,那一期的話題是《舌尖上的安全》。在錄制現場的提問環節,一位觀眾突然拋出一個問題:“王靜委員,你平時會去購買超市里的有機食品嗎?”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身為行業內的科學家,一言一行都可能會被外界過分解讀甚至誤讀,以至于給行業帶來不良影響。王靜靈機一動:“有機食品的成本比較高,總體上品質相對好一些,價格相應也比較貴,適應不同需求的人群。”觀眾聽了,會心地笑了。
平日里,王靜買生鮮常去的地方,也就是小區旁的超市。當下因為疫情影響,她開始使用一些生鮮電商平臺。“并沒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王靜了解的業內信息更多,反而更加篤定。
早在2001年開始,我國就實施了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針對重要農產品開展例行監測。多年來,王靜參與、見證著我國農產品在質量安全方面發生的每一個變化。以蔬菜為例,當時農藥檢測范圍只有十幾種的情況下,監測蔬菜農藥殘留合格率為62.5%。現在抽檢農藥近70種,合格率已連續7年達97%以上。
增加消費者信心,并不是一味“唱高調”。在錄制節目、參加講座時,王靜也會列舉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的諸多問題。“作為科研人員,應該無保留地把掌握的專業知識傳播出去。”
但對于不熟悉的領域,王靜很謹慎,尤其對于“請您談談吧”這一類看似沒有門檻的邀請,她一概婉拒。
一次活動中,王靜被邀請參會并作發言。主辦方當時劃定了“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兩個發言范圍,出于會議效果的考慮,主辦方傾向于讓王靜圍繞“糧食安全”主題進行發言。這下,平時看起來很好說話的王靜與主辦方開始了“據理力爭”——“糧食安全既包括數量安全,又包括質量安全。糧食安全我不專業,我不能說自己不專業的事情吧。”一再堅持下,王靜還是以自己熟悉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題作了會議發言。
這個爽朗直率的科學家有自己的堅持,“說話要有科學依據,不是我的專業,我肯定不說。”
胸懷——“給年輕人更多機會”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王靜發言時以《筑牢農產品質量安全基石》為題,從支持綠色生產技術推廣、支持快速產品研發應用和支持農產品風險監測評估三個方面提出建議。
王靜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的身份也引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注:“創新團隊主要做哪些工作?”
王靜介紹說,在國家科技創新工程的支持下,農科院建立了一系列創新團隊,自己的團隊是其中之一,主要圍繞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典型化學污染物開展檢測技術研究。
“對了,我現在已經不是團隊首席了。”
采訪快結束時,王靜忽然來了這么一句,叮囑記者注意職務上的差別。此前各類報道中,王靜的頭銜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化學污染物殘留檢測與行為研究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
按照農科院的規定,首席科學家58歲之后就變成了資深首席。今年59歲的王靜,在3月全國兩會后,就從首席位置上退下來了,回歸到普通研究員的身份。對于這種安排,幾年前在院里的座談會上,王靜就提出過首席科學家提前讓位的建議,“這樣扶上馬送一程,讓年輕人來接班,給他們更多機會。”
談起身邊的年輕人,王靜又打開了話匣子。話里話外,隱隱透露著一份擔憂。
而這份擔憂,源于自己年輕時的一段經歷。
當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來到農科院質標所的王靜可以說是名“三無”人員——既沒有固定的實驗室,也沒有自己的科研項目,甚至沒有助理和學生。頭幾年,科研的壓力、環境的不適甚至讓她一度動了離開的念頭。
“哪里都不能去,一定要堅持!”時任質標所所長葉志華一直鼓勵她支持她,靠著堅持,王靜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帶領團隊在科研上不斷取得一個又一個突破。
如今,“捉襟見肘”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團隊也從最初的1個人擴大至近50人。其中,大多數成員都是年富力強的“80后”,團隊發展到現在也讓王靜很欣慰。
但她心里,仍有擔憂。
“為什么國家在高校、科研院所投入那么多經費,做出的科研成果普遍零散不成體系,質量也不高?”
“現在很多年輕科研人員處于一種焦慮狀態,總為房子、收入發愁,怎么能真正坐‘十年冷板凳’圍繞一件事做長期研究?”
在王靜看來,科研人員基礎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致使他們大部分精力都去做一些“短平快”開發項目用來彌補工資績效,逐漸忽視長期的基礎研究。為此,這些年來,王靜一直在呼吁:要給年輕人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
剛加入團隊的年輕人基本沒有項目,工資待遇很低。為了提高他們的收入,王靜一方面會把自己的資源讓團隊共享兼顧每個成員的工資績效,另一方面又會適當獎勵一些工作突出的團隊成員,做到既有保障又有激勵。
對此,現任國家大麥青稞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作物學會大麥青稞營養功效與加工技術傳播團隊首席科學家佘永新感觸頗深:“有些團隊很難做到對成員一視同仁,所以年輕人流動性比較大。但是我們團隊,只要進來都不愿意離開,我很慶幸自己是團隊成員之一。”
佘永新是王靜來到農科院后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這位出生在河西走廊的甘肅小伙大學畢業后曾經響應國家科技援藏的號召,在西藏高校和科研單位從事過科研教學工作。2007年他到了北京,博士后出站后就一直留在了王靜團隊。
2019年,佘永新主導的科研成果“特異性高效樣品前處理技術及其產品”實現成果轉化1200萬元。據他介紹,今年團隊又迎來一個兩千多萬元的成果轉化,該項目的主導人曹振博士只有35歲。
“一個團隊能有連續兩個重大成果轉化,跟王老師對年輕人的信任分不開。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激勵。”佘永新說。
為了更好發揮每個人才的科研作用,團隊會根據不同成員的研究興趣確定不同研究方向和內容,充分調動和鼓勵年輕科技人員勇挑重擔,逐漸成長。目前,團隊先后培育了國家高層次領軍人才、農科英才、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等各級各類人才。
保護年輕人,給他們時間去成長;重用年輕人,給他們空間去發揮。這些年來,王靜一直在身體力行。從王靜團隊中的年輕人身上可以看到,愛護、信任年輕人的品質,將會在團隊中傳承發展,扎根結果。
編輯: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