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助力鄉村振興,農商行如何做到更有“數”?
委員+業界:用足自身優勢,打造多元化特色產品時至“三夏”(即夏收、夏種、夏管的簡稱):這頭兒,農民迎來了一年中的第一個大忙;那頭兒,金融機構助農服務也建起了“助農蓄水池”。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在借助數字技術、推動縣域農業產業化發展等方面,正在嘗試走出一條新路。
農商行“觸網”,
成績不小,仍有“成長煩惱”
從1天受理、2天調查、3天放款的資金投放綠色通道,到3分鐘申請、1秒鐘放款、0人工干預的普惠金融精準觸達模式,近年來,圍繞“三農”金融需求,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農商行“觸網”的步子走得并不算慢。
而隨著人民銀行和銀保監會《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和《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的相繼出臺,各家金融機構更是積極加入數字化轉型洪流。
農商行的表現,可圈可點。比如,為推動金融服務向農業產業鏈價值曲線延伸,近年來,“頭部”農商行通過整合核心企業上下游資源,搭建農業產業閉環和信貸資金閉環,實現客戶申請、風險評估、貸款審核、審批、發放、本息回收和其他關鍵環節的信貸流程線上化管理,有效賦能了農業產業鏈金融的發展。
雖然有成績,但“成長的煩惱”也會凸顯出來。比如,農商行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就存在資金投入有限、數字化人才缺乏、技術基礎薄弱等多方面問題。而在經營理念、管理機制、組織形式、激勵考核等方面,農商行也缺乏成體系的配套的體制機制。在數據的使用上,它們也還存在著不能用、不敢用、不管用和不會用的問題。
農信體系抱團取暖,
可借鑒跨區域共建模式
“農商行數字化轉型應當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比較優勢,補齊自身短板,努力實現產業與金融、個體與整體、線上與線下、軟件與硬件、政府與市場協同發展。”談及農商行數字化轉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原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給出4點建議。
第一,聚焦差異化定位,在數字化轉型中夯實比較優勢。一是抓住扎根本地的地緣優勢。農商行的傳統優勢在于長期扎根當地、服務當地,貼近當地小微企業,熟悉當地金融服務需求。這些有利條件都應當在數字化轉型中加以利用。二是抓住農信系統的體系優勢。應當發揮好農商行獨有的體系優勢,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從歷史經驗看,農信體系是有抱團取暖的實踐經驗的。跨區域共建的模式經驗可以借鑒。三是抓住自身小而精的治理優勢。發揮決策鏈條短,業務靈活度高、貼近基層等特點,進一步完善組織架構,適應數字化需要,增強業務部門與科技部門的協同性,提升差異化競爭能力。
第二,聚焦客戶需求,推動數字化轉型與服務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服務實體經濟是農商行數字化轉型的根本目的。一是從客戶需求側出發,提升數字化體驗。加強金融科技和數字化技術在涉農金融領域的應用,提升用戶的數字化體驗。二是從金融需求出發,嵌入多元場景。培育數字生態,將金融服務融入政務服務、交通出行、醫療社保等居民生活場景,增加客戶黏性。三是從產業融合出發,加快數字化改造。農商行數字化轉型應當與產業數字化改造協同推進,形成產業與金融的良性循環。
第三,聚焦能力建設,提升中小銀行數字化運營能力。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的引用復制,更是組織模式、管理體系和服務模式的優化再造。一是重塑新型綜合金融服務渠道。加快金融服務渠道融合化發展,把線下優勢轉化到線上,打造“一點多能、一網多用”新型農村金融服務平臺。二是充分發揮數據要素價值。一方面,要做好自身數據整理。把數據要素的價值釋放出來,發揮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效應。另一方面,推廣地方政府在有條件的地區建立涉農信用信息數據平臺的做法,探索公共數據共享,推動數據互聯互通。三是夯實自身的信息科技基礎。遵循關鍵技術自主可控原則,對具備條件自建科技系統的,支持自主創新;對共同建設的科技系統,開放數據接口,鼓勵培育自身數字化經營能力。在確保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的基礎上,發展加密隱私計算,在數據“可用不可見”的前提下,將數據資源變為數字資產。
第四,聚焦風險防范,加強數字安全保護。金融風險雖然依舊遵循基本規律,但形態路徑和安全邊界在數字經濟條件下發生了重大變化。信息傳播的廣度、深度、速度使得金融科技風險的影響力、破壞力更大,防控風險的難度、要求更高。一方面,要堅持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開展科技創新。提高客戶信息采集、存儲、處理、使用等環節的合規保護,構建安全防護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與外部合作的網絡安全風險監測。防范數字化經營中的新型風險,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技術外包風險以及操作風險。
搞好數字化轉型同時,
堅持農商行“姓農”、金融科技“姓金”!
“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還是數據,銀行業和數據有天然聯系,但銀行數據數量、維度和質量目前看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因此要搞好數字化轉型,首先要提升數字獲取能力,之后還要提升算力算法。對于農商行而言,這方面的能力培養需要繼續突破瓶頸、補齊短板。”談及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主席肖鋼這樣表示。
肖鋼同時強調,農商行業務競爭能力也需進一步提高,要打造多元化、特色化的數字產品,不同農商行所處的區域不同,在新發展階段,面臨新的競爭形勢,應更關注小微聚焦普惠,以客戶為中心,突出特色化、多元化的數字產品。通過抓核心數字產品體系,既能服務好客戶,也能提升銀行績效和員工的福利待遇,又可以進一步調動全行數字化轉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2019年人民銀行發布實施《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后的3年間,我國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普惠民生成效日益凸顯,金融科技正在成為驅動金融變革的重要引擎,整體競爭力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今年初,中國銀保監會印發《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這是銀保監會出臺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首份專門文件,在機制、方法等方面對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予以規范和指導,為推進銀行保險機構數字化轉型做好頂層設計,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在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看來,這些意見明確了數字化發展方向,關鍵是要加強統籌規劃,推進機制、動能變革,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與此同時,金融數字化轉型對業務管理和風險防控也帶來了一些挑戰——一方面,借助數字化轉型,我們要不斷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應防范和化解數字化給金融業帶來的新風險。
周延禮表示,農商行服務鄉村振興要聚焦國之大者,要牢牢記住農商行“姓農”,圍繞農業生產、農民增收、種子耕地,以數字賦能征信助力金融機構,以中長期信貸投入為農民增產增收保駕護航,助力農民提升金融素養、跨越數字鴻溝,滿足新市民就業、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6月07日 第 06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數字化 金融 轉型 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