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推動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專訪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
新華社北京5月22日電題:推動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專訪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
新華社記者高敬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如何,還面臨哪些困難?未來,如何發力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記者專訪了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紅。
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
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增加到1864只,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約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只以上……
珍禽異獸歸來的背后,是近年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持續努力。
崔書紅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我國積極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流化,明確將“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確立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之一,逐步納入各級各類的規劃計劃中。
近10年來,我國頒布和修訂森林法、長江保護法和生物安全法等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各省區市也結合當地實際頒布了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建立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各類自然保護地近萬處,面積超過1.7億公頃,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8%。海洋自然保護地總面積達12.4萬平方公里,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4.1%。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得到有效保護。
同時,我國建立了植物園、動物園(含海洋公園、海洋館)、野生動物救護繁育基地以及種質資源庫、基因庫等較為完備的遷地保護體系。普陀鵝耳櫪、華蓋木等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初步擺脫滅絕風險。6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人工繁殖成功并建立穩定人工種群。
他介紹,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是我國在國土空間管控方面的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強對生物多樣性重點區域的保護。初步劃定的全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少于陸域國土面積25%。
近年來,我國還推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和評估,并持續加強對外來物種入侵的防范應對。
推動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新篇章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生物多樣性受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崔書紅表示,生物多樣性保護還存在法治體系仍需完善、體制機制有待加強、基礎能力依舊不足、資金機制較為單一等問題。
他介紹,推動開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篇章,首先要加強生物多樣性政策法規體系建設,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研究,強化法治保障。
其次,要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切實加強重點區域的保護和監管,完善珍稀瀕危動植物遷地保護體系。
第三,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持續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觀測和評估,探索建立生物多樣性價值評估、保護成效評估等技術體系。
第四,著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加強生物技術環境安全管理,持續提升外來入侵物種防控管理水平等。
第五,創新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加強生物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技術研究,構建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產品體系。
此外,要加大執法和監督檢查力度,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并加大公眾參與力度,鼓勵企業和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崔書紅表示,通過這些舉措,我國“十四五”期間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有望得到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高,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共繪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
《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即將在昆明召開,將制定并通過新的戰略與行動計劃,即“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繪制未來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藍圖。
崔書紅介紹,目前“框架”討論稿提出4項2050年長期目標和20余項2030年行動目標。各方已在“框架”目標內容上取得諸多原則性共識。“框架”通過后,締約方將據此更新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和行動計劃,并根據公約規定,更多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執行“框架”所需的財務、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
我國對“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期待如何?
崔書紅表示,中方期待,“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制定、通過和執行過程真正體現多邊主義,各國守望相助,攜手同行,合作共贏,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謀全球生態文明之路。
他說,“框架”應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流化,確保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框架”也要兼顧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及挑戰,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可持續利用和公平公正的惠益分享,使全人類能夠享受生物多樣性為減少貧困、維護糧食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帶來的惠益。
此外,“框架”目標的制定和執行應充分考慮各國國情。在目標制定時,要積極換位思考,求同存異;發達國家要切實履行公約義務,在資金、技術、能力建設等方面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支持。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保護 生物 生態 崔書 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