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暴雨來襲 如何看懂氣象預警信號?
新華社北京5月11日電題:暴雨來襲 如何看懂氣象預警信號?
新華社記者黃垚
這幾天,入汛以來最強降雨正襲擊南方,涉及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致災風險高,局地日降雨量或將突破歷史同期極值,多地發布暴雨、冰雹、雷電等氣象預警。
在極端天氣更加頻發的今天,如何看懂預警信號、做好相應防范尤為重要。但種類繁多、等級復雜、術語專業的預警如何分辨?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什么?對我們日常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
預警信號怎么發出?
氣象預警和萬事萬物生消規律一樣,有著孕育、誕生、傳播和解除的生命“四部曲”。孕育,就是預警的制作過程。
為了更早發現可能引發災害的天氣現象,氣象工作者通過空、天、地、海多種觀測設備,對風(風力、風向)、溫度(氣溫、地溫、海溫)、氣壓、濕度、能見度、雨(雪)量、雷電、云等諸多氣象要素,進行全天候不間斷監測。
我國目前投入了6顆在軌業務運行氣象衛星、120個高空觀測站、236部新一代天氣雷達以及10930個國家級地面氣象站,用于看清大氣的微妙變化。
收集到的各類氣象觀測數據,一邊被傳輸到天氣預報員的工作平臺,一邊被“喂”給超級計算機,計算出一個關于某種氣象災害發生可能性的數值。預報員再根據計算結果以及全方位的立體觀測數據,“診斷”天氣演變,并與預警級別標準臨界值進行比較,合乎條件時立即啟動發布相應類型與級別的氣象預警信息。這樣,一條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就誕生了。
預警信號怎樣分辨?
目前,我國主要有14種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如常見的暴雨、沙塵暴、臺風、寒潮、高溫、強對流等,但這些信號并不是一開始就全部在列。
1954年,氣象災害預警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但那時的預報預警主要靠經驗,傳播手段也有限,普及程度不高。20世紀末,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升,預報準確率越來越高,預警也發揮出越來越顯著的效益。
2007年,中國氣象局制定并發布《中央氣象臺氣象災害警報發布辦法(試行)》,適用于8類氣象災害預警;2010年,氣象災害預警增至13類;2013年新增強對流預警發布辦法,至此氣象災害預警增至14類。2018年,在大霧氣象災害預警中還新增了海霧預警發布辦法。
根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緊急程度,氣象災害預警設為藍、黃、橙、紅四個級別,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特別嚴重。有些預警只有其中的一種、兩種或三種等級。
以暴雨預警信號為例,其分為藍、黃、橙、紅四級。發布藍色預警信號,意味著未來12小時內降水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續;發布紅色預警,則意味著未來3小時內降水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水可能持續。
但我國地大物博,氣候復雜多樣,同樣是在夏季出現的50毫米降雨,給沿海地區帶來的是清涼,但給西北地區就可能帶來災害。因此,各地氣象部門遵循屬地化原則,結合本地氣象災害特點,發布本地預警信號。也就是說,各地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并不完全統一,因此公眾需要重點關注所在地氣象臺發布的預警信息。
除14種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外,相關部門還會聯合發布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火險等氣象預警預報,進一步為公眾安全保駕護航。
收到預警應該怎么辦?
近5年,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平均每年發布19.5萬條氣象預警信息,暴雨、大霧、高溫是發布最多的氣象災害預警。
數據顯示,手機短信、廣播、電視、互聯網或智能終端,都是公眾獲取預警信息的便捷渠道。多渠道發布手段配合下,預警的公眾綜合覆蓋率達到92.7%。
那收到預警信號應該做些什么呢?氣象災害預警大致可以分成兩種情況。藍色、黃色預警信號都是“提前警告”,表明雖然目前還比較平靜,但危險可能就在眼前。此時不能掉以輕心,比如遇到暴雨黃色預警信號就應該謹慎考慮出行計劃,隨時關注天氣變化。
橙色、紅色預警信號一般都是在惡劣天氣“進行時”發出的警告——惡劣天氣已經發生,并且可能會進一步升級。遇到橙、黃兩色預警信號,則應非必要不外出,盡量留在安全地帶,并做好意外發生的準備。救災部門也要高速運轉,準備及時的應對措施。
隨著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能力提升,公眾獲取的預警信息更加及時準確。當前,全國暴雨預警準確率達到89%,強對流預警時間提前至40分鐘。
一方面科技進步讓我們能更好地預知危險,另一方面,大家對預警也不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主任王志華表示,公眾要提高防范意識,養成接收和關注預警信息的習慣,了解預警信息背后的意義,掌握防災避險知識和技能,關鍵時刻不“輕敵”。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預警 氣象 信號 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