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守望華夏 使命擔當>綠色發展
打造綠色企業 引領“無廢城市”新風尚
董氏區域循環一體化理念創新與實踐
走進華夏董氏實業集團大樓董配永的辦公室,隨處可見的是利用舊材料做成的各種辦公用品。工作人員介紹說,“這里的椅子、沙發是從垃圾分解中心回收回來的,我們簡單維修一下,包個皮,有的自己用,有的捐給學校等其他有需要的地方了”。不了解董配永的人一定會好奇:這是怎樣一位企業家,能夠帶領他的團隊、他的企業走向一條綠色、節約、環保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大轉型:從“礦采”到“有機農場”,從“開礦人”到“新農民”
上世紀九十年代,董配永企業的主要經營范圍以木材和礦采業為重點。經過多年的企業經營,董配永逐漸意識到:礦產資源是非常寶貴的,而且是很有限的一次性資源。過度開發和過度消耗一次性資源不僅是對環境生態的破壞,也會使企業走向不歸路。更重要的是,資源消耗和能源枯竭最終會斷了子孫后代的發展之路。尤其是,面對著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較少的大背景,看到每年一、二、三產業通過消耗大量的資源產生大量的垃圾,董配永認為,只有大搞循環經濟,化害為利,變廢為寶,才能使有限資源向無限循環,才能實現資源永續利用,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于這些考量,促使董配永帶領企業果斷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模式轉型。
2000年開始,董配永開始帶領企業發展有機農業。通過考察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外農場,董配永發現我國東北地區的黑土地價值不可估量,而且亟待保護利用。用他的話說,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保護黑土地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全世界的黑土地“版圖”中主要有烏克蘭、美國和中國三大板塊,中國的黑土地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而綏棱縣的黑土地是嫩江平原地區含硒量很大的一塊土地,靠近小興安嶺,自然條件優渥。于是,就在十八年前的2004年,董配永花費四千五百萬人民幣買下了黑龍江省綏棱縣的兩萬多畝黑土地。
“農場全部采取有機種植,一點化肥沒有,一點農藥不上,只為了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20多年來,為了防止黑土地受到工業污染,董配永堅持嚴格要求企業不能在黑土地上施化肥農藥,甚至連車輛都不許進入,地里一個塑料袋都見不到。二十年來保持這種嚴格環保的生產方式顯然是不容易的,董配永為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農場黑土地的肥料來源就是董氏企業在黑龍江、內蒙古、吉林等其他地方養殖的牲畜;黑土地種植的稻米全部由人力完成,不使用任何機械化操作;夏季農忙時分,企業一天最多會雇傭三千多人來收稻子,甚至董配永也經常到地里和大家一起干活。
在董氏集團的農場里,黑土地的投入和產出幾乎不成正比。因為農場的黑土地是免費給老百姓種的,并且董氏企業高價回收農作物,只有一條要求就是不能上化肥和農藥。“市場上的黃豆一塊七八,頂多兩塊錢一斤。農場種的黃豆,三塊錢回收,遇到年景不好產量低的時候我們三塊五一斤回收。”董氏企業工作人員如是介紹。
正是這么嚴格的生產要求,如今董氏集團的黑土地農場生態環境不僅恢復得好,而且發展得更好。在黑土地的農場里,董配永探索出了適合黑土地的休耕制度,使得黑土地的整個生態系統里的動植物能夠和諧共生,保持生態平衡。黑土地涵養了優質的水源,肥美的鯽魚和青蛙在水池中和諧共生,這是大自然本身的魅力。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每年在黑土地保護上,董氏集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為了號召社會各界人士共同來保護黑土地,董配永曾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2015年時提出了“保護黑土地”的提案,社會影響十分重大。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二十多年來,董配永在黑土地保護問題上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堅實有力的判斷,再一次凸現筑牢糧食安全根基的意義。
先進理念引領:“天無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物盡其用”
從黑土地保護、垃圾處理、廢物利用,再到董氏集團區域一體化循環經濟的實踐,這是一個完整的從理念到行動的體系脈絡,即是從董配永“天無棄物”理念出發,在企業經營的框架下不斷深化的實踐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董配永在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模式中所具有的敏銳眼光和戰略思維。
引領“無廢城市”垃圾資源化。從2017年開始,董氏集團與北京市朝陽區十八里店鄉以政企協同推進模式進行合作,政府提供生產場地和辦公用房,企業出資金、技術、設備和人員進行建筑垃圾處理。當時許多不法分子的做法是將建筑垃圾運走后埋到地下,造成了水源和土壤的雙重污染,環保危害十分巨大。董氏集團的垃圾處理則采取了對環境友好的策略,在朝陽區十八里店鄉、三間房鄉開辟了5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理基地。在建筑垃圾最多的時候,董氏企業投入了21套設備,最大的設備每小時可以加工500多噸垃圾,共計處理了約3800萬噸的建筑垃圾。董氏企業是北京乃至全國目前投資數額最大、處理規模最大的企業。各種骨料、混凝土、免燒磚等再生產品已被首都新機場高速、天華小區、北京公廁改造、朝南森林公園和小武基公園等建設單位選用,為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和“藍天保衛戰”貢獻了力量。
早在2017年3月,董配永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垃圾回收和分類處理的建議。我國城鄉每天產生的大量垃圾以及廢舊物資,由于得不到有效處理而堆積如山,每年垃圾占用土地200萬畝以上,污染流域大約2000萬畝。同時,他還建議調整目前政策資金投向,把用于填埋、焚燒上的政策和資金,調整一部分投放到資源化處理利用項目上,“這樣才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如今,垃圾分類回收的理念已經在全國各個城市落地生根,積極踐行環保理念已成為許多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慣習,為美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
延長“廢棄物”的使用壽命。 這些年董配永一直秉持著一種理念,那就是“天無棄物,化害為利,變廢為寶,物盡其用”。經過多年來的探索與思考,董配永不斷形成了“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的判斷,從而堅定地走上了從源頭分類回收、資源化利用之路。在董配永看來,沒有什么垃圾,只有沒有利用好的資源。所以我們看到了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場景,董配永不僅自己身體力行,而且也將這種理念貫徹到了董氏集團治理的過程中。董配永說,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抓好垃圾、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分類處理,再生利用,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正是基于這些認識,董配永和他的華夏董氏兄弟集團對垃圾資源化利用,做了富有成效的嘗試。
董配永介紹說:據統計我國每年生活垃圾產生量在4億噸以上,不但產量與日俱增,而且其中的“含金量”不斷提高。事實證明,科技越發達,淘汰的物品越好;生活節奏越快,產生的垃圾越多;越是富裕的城市,垃圾“含金量”越高。像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垃圾堆往往就是一座堆金積玉的“城市礦產”。這些垃圾處理得好就能變成財富,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就會造成資源流失、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空氣,最后必將成為資源的“漏斗”和環境的“殺手”。
大力發展區域一體化循環經濟。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到,發展循環經濟需要遵循三個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循環經濟分三種模式,第一種是企業層面上的小循環,第二種是區域層面上的中循環,最后是社會層面上的大循環。在董配永看來,董氏集團正在努力實現從企業內小循環上升到區域層面上的循環經濟。董配永認為,循環經濟要通盤考慮一、二、三產業,打通、拓展和延申各產業間的循環鏈條,形成耦合共生的閉環式產業鏈,這樣才能賦予循環經濟永不枯竭的生命和動力,讓循環經濟真正循環起來。這種模式可以通過一個中心,若干個循環鏈條進行布局。董配永和董氏集團已經在河北省唐山市開展區域一體化的循環經濟試點,以唐山市古冶區生產用水為例,古冶區有開灤集團下屬五家煤礦,為了保障安全生產,不得不消耗大量的電力資源,抽排地下水,每年抽排地下水1.2億噸,這些地下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被利用,其他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地下水被當作廢水排入河道,每年大約浪費一億立方的淡水資源。如果應用區域一體化新循環經濟模式,把煤礦抽排的礦井水綜和利用,應用于下游企業,每年可以節約淡水資源1.2億立方。實踐證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有效途徑。
董氏區域一體化的循環經濟模式,一旦推廣復制,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實際上,當前大力推廣這種區域一體化的循環經濟模式還存在著不小的難度,如何使企業內部小循環上升到企業間的中循環乃至社會層面的大循環,不僅需要企業之間達成共識,也需要政府出臺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
躬身實踐:堅持企業的社會責任優先,反哺社會生態文明
作為從河北唐山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董配永后來走上黑土地保護、廢物利用的環保模式看起來似乎有著深厚的傳統根基,但董配永超越了傳統,延展出了現代企業家的發展新模式。
對于同事來說,董配永的“責任感”似乎太大了,以致于大家認為董配永不是“掙錢第一”的企業家,而是把社會效益和良心放在企業經營和做人原則的第一位。在黑土地里種糧食,董配永從來沒有想在黑土地上掙多少錢。誰都知道做農業投資項目時間周期長,見效慢,而董配永卻投了四千五百萬。誰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本?他沒有算這個帳。但是董配永知道,黑土地是無價之寶,有機食品是珍貴物品,創造更深更遠的社會效益不能急也急不得。
董配永從唐山走向了北京,走向了國際市場的大舞臺,但他總是心系家鄉,心系生養他的家鄉父老。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唐山,唐山封城之后董配永寢食難安。他組織董氏企業將六十萬斤的優質稻米從黑龍江調到唐山,回饋給唐山的父老鄉親。除此之外,董配永對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要求極為嚴苛和簡樸。無論是在吃的還是用的,董配永都踐行著他的“循環經濟”理念,能省的一定要省,能繼續用的就不能扔。他的“苛刻”也影響他的妻子以及三個孩子,“家人們都以董配永為榜樣”。如果僅僅從生活和外表上看,誰能想到這是一位企業家呢?
董配永的循環經濟理念,從“天無棄物”到區域循環經濟一體化,都彰顯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涵。而這,也是董配永多年以來一直追求的。董配永的理念不僅影響自己、家人,也影響著董氏企業、員工乃至社會上更多的人群。“要真正有益于人類”,這是董配永和董氏企業無論在黑土地保護還是董氏區域循環一體化經濟上一直堅守的信條。
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我們與其衡量董氏集團有機農場產生的經濟價值,不如想一想董氏集團在黑土地保護乃至董氏區域循環一體化理念中呈現出來的巨大社會效益。經濟價值可以量化,而社會效益尤其是生態環境保護卻是無價之寶。如今的董氏企業,在董配永的帶領下,正在朝著“零排放、零填埋、零污染”的“零”做文章,為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努力奮斗。
當前只靠一個企業家還不夠,我們希望全社會形成一種循環經濟理念的共識,通過董配永和董氏企業的案例喚起更多人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意識,讓循環經濟模式切實發揮更大的正向作用,真正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和諧共存!(陳寶忠、肖利平、姚詠梅、李艷菊)
編輯:王亦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