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生態>綠·人物
抗疫一線的環衛人:
共筑抗疫“橙”墻人民政協網3月28日電(記者 高志民)近期,國內多地發生本土聚集性疫情,抗疫形勢再度嚴峻。一批批抗疫“逆行者”們再度踏上征程,奔赴抗疫前線。這其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總是在核酸檢測的人群散去后,快速地做著消殺工作,又或者在大家都熟睡的深夜,默默地清運生活垃圾。他們,是抗疫一線的“橙色隊伍”——環衛工人。
今天,讓我們看看沈陽、滄州兩地一線環衛工人是如何用他們平凡的身軀,筑起這道抗疫“橙”墻的。
人少任務重,黨員帶頭沖
王永紅是中環潔沈陽項目公司后陵環衛所所長,他事先也沒有想到,這輪疫情給他的工作帶來了如此大的困難——后陵環衛所轄區是沈陽市大東區確診病例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多個居民小區進入封控管制狀態,環衛所原本180多名員工中有150人因封控不能到崗,環衛消殺工作量在加速上升。
時間緊,任務重,面對疫情的“來勢洶洶”,54歲的老黨員王永紅義不容辭地站到了抗疫第一線。他迅速調整后陵環衛所的工作安排,帶頭與幾名同事組成了抗疫“突擊隊”,專攻封控小區最迫在眉睫的問題——垃圾清運。
每天,王永紅和他的“突擊隊員”們,都要穿上防護服,佩戴手套和護目鏡,經體溫監測后進入他們負責的鋼花小區,開始生活垃圾清運工作。管控區域內的垃圾收集和處理與一般小區不太一樣,到達垃圾收集點后,王永紅先要拿起噴霧器,給自己全身和垃圾桶表面消毒,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打開垃圾桶,給桶內垃圾袋進行消毒后,才能把密封好的垃圾袋裝上垃圾清運車。
“我們不敢把垃圾袋壓實,怕里面的垃圾刺破垃圾袋,萬一有病毒泄露就麻煩了。”王永紅說道。而這樣的操作也使得垃圾清運車要比平時多往返好幾趟才能將垃圾全部清運完畢。穿著悶熱的隔離服,還要帶著20公斤重的消殺設備的“突擊隊員”,完成一天兩次的垃圾清運工作時,往往已是午夜。他們每天從鋼花小區清運出的生活垃圾,大約有兩噸。
同樣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還有于翔。今年44歲的他曾經是一名武警正團職軍官,2019年正式進入公司擔任管理職位。本輪疫情暴發以來,他帶領黨員同事奮戰在疫情最前沿,多次進入封控地區現場指揮,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身體力行地踐行了“退伍不褪色、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
變換的是崗位,不變的是初心
李海雙是中環潔(滄州)環境服務有限公司運河二所三班的班長,負責運河區5個村莊和5個小區的環衛清掃工作。從3月8日出現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開始,滄州進行全域核酸檢測,她和同事每天要在常規清掃的基礎上,對所負責范圍內的核酸檢測點進行消殺。密不透風的防護服穿在身上,干一會兒活,里頭衣服就濕透了,可李海雙不干完一天的活舍不得脫。她常跟身邊同事說:“防護服脫下來就得換新的,現在防控用品消耗量大,能省點兒是點兒。”
3月11日晚,李海雙剛到家,就接到組里消殺車司機打來電話說,因為村莊封控,他第二天不能到崗。這可愁壞了李海雙,她的班組里就這一個司機,他不能來上班,消殺工作就沒辦法進行,尤其是核酸檢測點的消殺工作,可是一刻也不能耽誤的。
關鍵時刻,李海雙的丈夫挺身而出,本職為貨車司機的他剛好因為疫情原因賦閑在家。聽了李海雙的難處后,他自告奮勇:“別著急,不就缺個司機嘛,我去開消殺車。在家閑著也沒事,正好為抗擊疫情出份兒力。”
此后的日子里,這位臨時改變崗位的“客串”消殺車司機,同妻子一起走上了抗疫第一線,上演了一出環衛版的“伉儷情深”。
奮戰在一線的,不僅有“客串司機”,還有被封控在家也要持續發光發熱的“橙色志愿者”,李紅新就是其中的一位。被封控在家之后,她便報名了自己社區的志愿者,通過這種方式繼續為抗疫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滄州市進行全員核酸檢測的階段,由于人手緊缺,志愿者的工作量也十分大。李紅新每天天沒亮就起床去布置核酸檢測場地,幫忙維持現場秩序,白天要協助核酸檢測,下午和晚上還要負責運輸生活物資。一些被封控的單元住戶無法出門,李紅新就把蔬菜糧食送到指定的單元口,保障居民們的生活。每天出門前,她都要穿上一套干凈的環衛制服,有她的地方,那一抹橙色顯得格外亮眼。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也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如約到來。眾志成城的我們,終將打贏抗擊新冠疫情的人民戰爭。在一個個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逆行者”當中,那一抹鮮艷的“環衛橙”,平凡而耀眼。
編輯: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