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7日電 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3月7日(星期一)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3月7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這是王一鳴委員作大會發言。新華社記者 丁林 攝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黨組成員 王一鳴:
去年下半年以來,在疫情反復、洪澇災害和政策調整等因素疊加影響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三、四季度經濟增速降至4.9%和4%。當前,中國經濟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再加上最近發生的地緣政治沖突造成的外部不確定性,風險挑戰增多。但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經濟在壓力下顯現韌性,在挑戰中孕育先機,在變局中開創新局,短期經濟下行并沒有改變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中國經濟“穩”可預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疫情散發的局面,中國經濟顯現出強大韌性。2021年經濟增長8.1%,GDP達到114.4萬億元,按年均匯率折算達17.7萬億美元,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地位更加穩固。人均GDP達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門檻。走向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宏觀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調控協調聯動,穩增長政策加快落地。積極財政政策提前發力,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1.46萬億元,加快“十四五”重大項目落地,一大批新型基礎設施、高技術產業、綠色低碳項目開工建設。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精準,實施降準降息,增加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較快增長,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有效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為中國經濟筑底企穩、向好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中國經濟“進”有動能。在新發展理念引領下,創新驅動、數字經濟、綠色轉型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新引擎。加快科技自立自強,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戰略高技術取得新突破,高技術產業增勢強勁,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向各領域廣泛滲透,數字化轉型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擴展,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產業生態加快構建,數字經濟異軍突起,在產業規模、科技水平、平臺影響力、獨角獸企業數量等方面均位居世界前列,成為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力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擴大清潔能源、低碳技術投資,綠色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動能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穩預期是經濟回穩向好的關鍵。當前,我們既要關注疫情多地散發和消費需求疲軟對需求端的影響,也要注重解決“缺芯”“缺柜”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供給端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回應社會關切,穩定市場預期。穩預期,就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穩預期,就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效應的政策,政策舉措靠前落地。穩預期,就要把握好政策出臺的時度效,堅持先立后破,穩扎穩打,保持戰略定力和耐心,不把長期目標短期化,系統目標碎片化,不把持久戰打成突擊戰。穩預期,就要落實涉企政策出臺前充分聽取企業意見,政策實施預留適應調整期,政策執行避免“一刀切”和層層加碼。穩預期,就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國有經濟、民營經濟都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民營經濟只能壯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高質量、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穩預期,就要營造公平競爭環境,保障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穩預期,就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不是不要資本,而是要促進資本更健康、更可持續、更為長遠的發展。穩預期,就要以發展眼光看待民營企業歷史上的不規范做法,堅持法治思維,新規不溯及既往,讓企業家卸下思想包袱,輕裝前進。只有穩住預期,才能激發市場活力,激活發展動力,中國經濟才會煥發勃勃生機。
總之,中國經濟“穩”的態勢沒有改變,“進”的進程沒有停頓。只要我們堅定信心,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拓展“穩”的成果,增強“進”的動能,中國經濟這艘巨輪定將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