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王碩)“2022年,我國空間站即將全面建成,將為大規模開展空間生物實驗提供豐富的太空資源。比如,利用微重力、高輻射等特殊環境開展空間生物技術開發與應用、微生物防控研究等。但是在空間生物安全方面,目前還存在著頂層規劃缺失、研究水平較低和應用轉化不足等問題,現在亟須完善相關措施,提升我國的生物安全水平。”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趙小津關注的是這個看似 “高高在上”,卻與人們息息相關之事。
空間生物安全是指人類開展近地空間科研和深空探測活動中的生物因素對地球生態環境、外星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采取的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
隨著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日漸頻繁,那些科幻電影里出現的神秘病毒、入侵生物等帶來的威脅或許并不是那么遙遠。
雖然有這些潛在風險,但利用太空空間特殊環境,相關研究成果也可對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研發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人類因此獲益良多。據統計,美、歐、俄羅斯等曾先后利用航天飛機、空間站等大型空間設施開展3000余次空間實驗,其中半數以上與生物及生物技術相關,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數據,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價值。
趙小津發現,目前我國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制定針對空間生物安全的發展規劃、政策法規以及相關標準,缺乏對空間生物安全的有效引導;由于此前我國沒有長期駐留外層空間的科研平臺,空間生物實驗水平還相對較低;相關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還不足,一定程度抑制了產業積極性。
面對這些情況,趙小津呼吁,建立空間生物安全專家委員會。立足我國空間站運營和管理,開展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的整體規劃和前瞻布局,統籌策劃天地一體化空間生物技術和安全實驗,促進相關資源的集約利用和高效協同;設立空間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著重突破共性技術、前沿技術,推動空間生物安全標準制定,增強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和加快空間生物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
趙小津指出,可以面向全球征集空間生物實驗項目,并借助香港、澳門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依托當地高校,設立空間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分中心,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同時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推動空間生物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加快生物醫藥等相關產品的創新發展與產業化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