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守望華夏 使命擔當>聚 焦
一個民營企業家的大愛情懷
污染環境害人害己,人與自然需要和諧共存,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共在一片藍天下,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從身邊小事做起,采取行動保護和凈化我們的地球。董配永先生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記憶。
為節能環保投入再多資金也值
筆者來到了北京市朝陽區十八里店鄉西直河村康華路西側一個大院內,這里是華夏董氏實業集團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五大基地之一。
據悉,2017年董配永秉持資源憂患意識、節能環保理念和公益慈善情懷,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自覺積極參與了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投入資金物資近4億元,采取“政企協同推進”的模式,先后在朝陽區十八里店鄉、三間房鄉開辟了五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基地。共購置23臺套粉碎加工設備、再生產品生產線和150臺輔助機械設備。每年可處置建筑垃圾500萬噸,具備3000萬噸的加工能力,日產各種免燒磚20多萬塊。其中橫街子基地最大的一套固定設備滿負荷每天可處置建筑垃圾1萬噸。
董配永介紹說,目前五個基地已接收以十八里店鄉域內為主的建筑垃圾大約370萬噸,完成資源化處置295.8萬噸,加工再生產品270.4萬噸。磚混骨料、免燒磚等再生產品已被首都新機場高速、天華小區、小武基公園及北京市公廁改造建設單位選用,并獲得市場好評。
在免燒磚生產區的制磚機旁,現場負責人孟繁星向筆者介紹了免燒磚生產工藝和原料配比:免燒磚的原料是50%水泥塊粉碎骨料、35%的磚混骨料,外加15%的水泥。他特意強調:和粘土燒磚相比,可以節省85%的黃土和沙子,不用占用土地、破壞河道去挖土挖沙,還可以節省煤炭電力資源。
董配永接著這個話題說:“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產品制磚,是一個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節能減排、利國利民的好項目。如果全國每年產生的26億噸建筑垃圾都能得到資源化處置應用,那么節省下來的土、沙等原生資源,以及由此減少的能源消耗、物質投入和社會成本是無法細數,難以估價的,對于發展循環經濟意義深遠,功莫大焉!”
董配永在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上既有清醒的認識,又甘于奉獻,不求回報。他先后投資5億多元用于綠色礦山建設,做好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這篇大文章。對集團所屬的馬家溝礦、鑫發礦進行配套改造,所有礦井水、煤矸石、煤層氣等全部回收利用,基本實現了零排放、零污染。
他還在企業所在地黑龍江省綏棱縣實施了“治理白色垃圾,保護美好家園”環保項目,投資1000多萬元,組建了640多人的縣鄉村三級環保網絡,為10個農村鄉鎮各捐贈1臺自卸垃圾車,為76個村莊和4個農場捐贈80臺機動三輪車,為全縣所有自然屯和社區捐贈600輛人力三輪車,有效解決了塑料膜、塑料袋、農藥瓶污染土地、水源的問題。
多年來,董配永為發展循環經濟先后投資十幾億元,幾乎沒有什么回報,他說“節能環保是關系到國家長治久安、民族繁衍生息的大事,我們在這上投入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
循環經濟就是最大的環保
董配永說:“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垃圾比較多的一個國家,“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這些垃圾如果得不到有效處理,就會出現圍城、圍路、圍河的現象,必然造成資源流失、占用土地、污染水源和空氣,最后成了資源的“漏斗”和環境的“殺手”。
筆者了解到,為了使垃圾變成資源、化作財富,董配永不但在理論上探討,更多的是行動,親自摸索。他曾多次帶領集團辦公室人員到北京東城、朝陽等區走街串巷翻看垃圾桶,到垃圾中轉站蹲點調研,把即將拉走填埋或焚燒的垃圾分揀出來,弄清楚生活垃圾中到底有多少可以加工轉化、循環利用的資源。
2015年北京東城區隆福醫院一棟二層下樓拆除了,他搶在建筑垃圾被運走扔掉之前帶領員工去現場拽鋼筋、撿磚頭、扒石板、還拿起錘子把大的水泥塊鑿成碎塊,研究粉碎后的用途。他對員工說,這些水泥塊粉碎后用來打混凝土、制免燒磚、鋪路基完全可以,當垃圾扔掉可是白瞎了!后來他選擇的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很大程度是受了這次現場調研的啟示。
發展循環經濟就是最大的環保。心動不如行動。經過一番深入探討和精心謀劃,董配永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企業轉型、員工轉崗的戰略決策,拉開了讓垃圾變資源、化腐朽為神奇的環保大幕。
各企業建起了回收站,較大的車間班組設立了回收點,全面搞好廢舊物資回收和修舊利廢,使積壓多年的廢舊材料得到利用,每年節省原料采購資金2億元。據集團駐綏辦主任孫強介紹,董配永無償投入人員工資、設備、場地等支持成立回收公司,他們不僅從廢品中挑出了可直接用于生產生活的物資,還通過源頭分類、辦廠加工等方式拉長產業鏈,實現了垃圾廢舊物資的再次升值和循環利用。而且還在每年賠1000多萬元的情況下,給入股員工分錢。
社區里的義務環保隊。為了讓北京市區垃圾中轉站、垃圾箱里一些有利用價值的資源不被當成“廢物”拉走填埋、焚燒掉,董配永自己出錢開工資,組織起了以企業員工為主的80多人的環保隊,在北京市東城區、朝陽區的9個街道社區、居民小區建立了27個回收點,義務為他們回收分揀生活垃圾、大件垃圾和建筑垃圾,回收率多在80%以上。這支義務環保隊早出晚歸,不怕臟和苦,不但把垃圾分揀做得有條不紊,還把垃圾箱及周圍場地擦洗清掃得干干凈凈,同時還宣傳指導居民如何搞好源頭分類,單放單投,不要混裝混投。東城區景山街道交道口小區一位80多歲的老大媽說:“多少年了,才看見垃圾箱這么干凈啊!”
為確保回收來的垃圾廢舊物資更好地資源化利用,集團還建立了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再生資源回收分揀區中心和二手商品交易市場,重點接收和加工轉化從北京城區回收來的廢舊物資、大件垃圾,實現了源頭分類、回收存儲、維修復用、加工再生、市場銷售一條龍。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已有車輛和五金家電維修、家具和辦公桌椅維修翻新、生物質燃料、廢玻璃加工、輪胎粉碎、塑料制品、電瓶鉛還原等15個再生資源項目。僅去年就從垃圾箱、中轉站回收處置生活垃圾、大件垃圾90多萬噸。
在唐山馬礦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木器維修車間,筆者看到了幾個木工師傅正在緊張忙碌著。經過清理除塵、打磨噴漆、換罩蒙面等幾道工序維修翻新,這些揀來的家具和辦公桌椅便完好如初了。
董配永還告訴筆者,“能人眼里沒廢物”。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來扔了就是污染環境的垃圾,分揀出來再加工轉化就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1噸再生資源,就可節約數十倍以上的原生資源,我們決不能一邊把可再生資源當垃圾扔掉,一邊開發揮霍先天不足的原生資源,造成資源與環境的雙重破壞。
惜水如金 節水有道
董配永認為,惜水如金,節水有道。只要是集團的所屬公司,一律取消了室內的抽水馬桶,改建公廁。就拿集團總部北京大樓所有公司來說:為了解決一口痰、甚至一個煙頭也要沖去一桶水的浪費現象,董配永投資20多萬元,把大樓抽水馬桶全部拆除,重新設計了下水管線,改建一處公共洗漱間和廁所。
洗完澡的水先進水箱再沖廁所,最后流進底層儲存罐,制成傳統的農家肥,用來種植綠色有機食品。為了保證用水不被化學洗滌劑的污染,董配永借鑒傳統方法,用豬油等原料制作了環保肥皂,供集團全體員工及家里使用。食堂用玉米面、麥麩子替代洗潔精擦洗餐具,用過的玉米面、麥麩子含有殘羹剩飯和油漬,最后喂養畜禽。
集團辦公室副主任劉萬鈞來集團近十年了,說起董配永節水的故事如數家珍。他介紹說,董配永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外出住賓館洗澡的時候,總是用臉盆把洗澡水接起來,然后澆到外面的樹根下、草坪里,從不浪費一滴水。在他的要求下,集團海南農場廚房洗碗池、衛生間洗手盆的水管都不通下水道,而是伸進了一個水桶里,洗澡間也備有水桶。接下來的水得先用來洗拖布、澆地澆樹,經過多次利用后才能回歸自然。(李汶玲、渭南)
編輯:李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