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進 農工黨 致公黨 九三學社 臺盟 人物風采 史料縱覽

首頁>多黨合作>史料縱覽

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的提出與九三學社的響應

2022年02月21日 14:04  |  來源:團結報
分享到: 

9dee3ca3-1627-4c58-bbe3-bcaaab90ecc3

1964年8月24日,毛澤東、鄧小平等接見參加北京科學討論會的中外科學家代表。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得到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熱烈響應。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之際,回顧梳理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號召與九三學社響應號召的歷史進程,對于今天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統一戰線事業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

1953年,在國民經濟獲得迅速恢復的基礎上,我國開始進行有計劃的大規模經濟建設。隨著“一五”計劃建設項目的全面鋪開,大批新建工廠的陸續投產,科學技術水平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同國家工業化建設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敏銳地發現提出和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1955年11月23日,毛澤東召集書記處全體成員和中央有關方面負責人開會。毛澤東認為,“應該先在黨內很好討論,然后提出和解決這個問題。會議決定:在一九五六年一月召開一次大型會議,全面解決知識分子問題。”同時,決定成立由周恩來負責的中共中央研究知識分子問題10人小組,下設辦公室,進行會議籌備工作。

1955年11月下旬,周恩來邀請中國科學院、北京市部分大學等具有代表性的、知識分子多的一些單位的有關人員座談,進行調查研究,并詳細了解北京市26所大學中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各方面情況。同時,他指導10人小組對有關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并寫出專題報告。這些工作為召開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奠定了基礎。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央作《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指出知識分子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一部分,強調“我們必須急起直追,力求盡可能迅速地擴大和提高我國的科學文化力量,而在不太長的時間里趕上世界先進水平。這是我們黨和全國知識界、全國人民的一個偉大的戰斗任務”。毛澤東在會上指出:“現在是要革技術的命,叫技術革命”,全黨應該“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同黨外知識分子團結一致,為迅速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而奮斗”。會議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并且提出關于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的問題。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知識分子問題和發展科學技術問題作為全黨上下密切關注的重大工作,首次被鄭重地予以提出。

這次會議之后,周恩來、陳毅、聶榮臻、李富春等主持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確定了“重點發展,迎頭趕上”的科學技術發展方針,提出57項重大科技任務和616個中心課題,全國迅速掀起“向科學進軍”的熱潮。1963年, 中共中央又制定了第二個科技發展長遠規劃, 即《十年科學規劃》(1963-1974),提出“自力更生、迎頭趕上”的方針,指出要“形成自己的配套的科學技術隊伍”。

“向科學進軍”號召的提出和后續科學發展規劃的制定,為黨領導科學研究工作探索了經驗。黨中央領導人掛帥,研究部署制定科學發展的藍圖,從國家層面集中一切可能的力量, 調動各種資源開展科學研究,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基礎科學研究體系,加快了我國的工業化進程。在這一號召和相關科技政策的指引下,我國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研制成功原子彈、導彈、氫彈、核潛艇、人造衛星等國防尖端科技,并在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提取新型抗瘧藥青蒿素、雜交水稻研究等領域取得突破性成就,提升了我國在世界上的科技地位,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此后國家科技政策的持續創新創造了根本條件。

九三學社對“向科學進軍”號召的響應

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提出后,極大鼓舞了九三學社各級組織和社員。

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著名林學家梁希表示,“我是一個從事科學工作的人,聽到周恩來主席政治報告中關于制定我國科學發展遠景計劃的方針,尤其使我得到鼓舞。”九三學社社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王竹溪表示,“在過去,我也做過一些工作,但是沒有像今天這樣,對中國科學發展的光明前途看得這樣清楚。”

1956年2月,在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提出后不到一個月,九三學社便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社員代表大會。許德珩在大會所作的社務報告中明確呼應了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指出,“要使我國的科學文化能夠滿足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并使我國科學文化在3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內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這就是我們知識分子當前一項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一項光榮的任務。”許德珩指出,九三學社今后的主要任務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一是充分貢獻力量;二是不斷提高覺悟;三是協調各方關系;四是培養進步分子。他特別強調,“鼓勵老年科學家和青年科學家互相幫助,一同前進,這些都是今后社的重要工作。”梁希在大會閉幕會的講話中,進一步“號召社的各級組織和全體社員,積極向科學進軍,爭取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末期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能夠接近世界的先進水平。”

在這次代表大會上,九三學社還修改了社的章程,將章程中“吸收社員主要的對象為文化、教育、科學、技術、醫藥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修改為“吸收社員的主要對象為科學、文化、教育、衛生工作者的中上層分子”,認為這樣修改是“符合國家建設的要求,符合社的政治任務,符合社的目前情況的”。

第一次全國社員代表大會召開后,為更好貫徹中共中央“向科學進軍”號召和科學文教政策,九三學社中央專門成立了科學文教工作委員會,由科學家茅以升任主任委員,周培源、董渭川、袁翰青、游國恩、黃汲清、陳明紹等科學家或學者任副主任委員。有條件的地方組織也陸續設立了科學文教工作委員會或工作組。這是九三學社首次設立這樣的工作機構。這一工作機構成立后,密切聯系社員和科學工作者,在協助社中央推動社員及所聯系科學工作者提高業務水平、大力向科學進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發出“向科學進軍”號召不久,中共中央提出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和多黨合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繼續存在、發揮作用,從根本上解決了民主黨派的發展前途問題。九三學社積極發動各級組織及時推動社員認真學習并堅決執行黨的統一戰線和各項科學文教政策。1956年9月,九三學社中央發出《關于組織社員學習“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向科學進軍”“百家爭鳴”方針的通知》,要求“各地方基層組織應組織社員,結合‘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向科學進軍’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政策,聯系實際,進行深入的座談”“至少討論三四次,并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加。”《九三社訊》開辟了“在科學文教戰線上”的專欄,宣傳介紹各地方組織和社員在“向科學進軍”中取得的成績。11月,九三學社中央、北京分社科學文教委員會和中國科學院支社聯合舉行茶會,歡迎新近回國在科學院工作的科學家,并座談如何推進“向科學進軍”。在響應“向科學進軍”號召的過程中,九三學社多名社員光榮當選為先進生產者和先進工作者,楊鐘健、張光斗、王應睞等13名社員當選為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的代表;30多名社員出席全國第一次職工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積極分子大會。九三學社中央專門為參加這兩個大會的社員舉辦了歡迎會,并在社刊上介紹了他們的事跡。

除了積極宣傳貫徹黨的統一戰線和科學文教政策外,九三學社也經常搜集、分析、研究社員的思想情況,如實反映社員和所聯系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的意見和合理要求。比如,九三學社在調研和座談的基礎上,先后形成《目前工程技術人員的幾個問題》《在貫徹對知識分子政策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向科學進軍的經驗和問題》等報告,提出工程技術人員迫切需要技術進修、學習國外科學技術及進口圖書資料、保證業務時間等建議,為黨和政府制定完善有關政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1956年,梁希、潘菽、周培源、嚴濟慈、茅以升等60多名九三學社社員,同國務院和中國科學院召集的全國科學家一道,參加了全國長期科學規劃的編制工作,研究國家建設最急需的科學部門如何在十二年內趕上國際先進科學水平問題。在約半年時間里,他們初步提出50多項自然科學技術方面的重要任務,其中包括計算技術的研究、半導體的研究、電子學和無線電技術的研究以及自動控制和遠距離操縱等,光榮地完成了任務。

此外,九三學社各地方組織也都開展了響應“向科學進軍”號召的活動。比如,九三學社北京分社舉辦“社員科學著作展覽會”,參展社員182人,展出作品1465件,有些展出作品如楊鐘健、黃汲清、孫云鑄、裴文中、周培源等同志的科學著作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水平。九三學社北京分社還和民盟北京市委會聯合舉辦了一系列的學術報告會。九三學社上海分社舉辦了系統的科學講座,介紹世界科學的最新成就,宣傳我國科學的發展情況。重慶、南京、西安、青島、天津等地分社也舉辦了報告會、座談會,宣傳學習我國科學遠景計劃的重要性與科學工作者的責任。

九三學社界別特色形成的重要淵源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中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這個關鍵節點,中共中央提出“向科學進軍”號召,九三學社積極響應,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之初中國共產黨與民主黨派之間的良好互動,體現了黨對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科技事業發展的探索有了一個良好開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顯著優勢。

在多黨合作的框架下,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核心,通過提出號召、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等舉措,有效整合了社會各方面力量,充分調動了各民主黨派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大家共同致力于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國家科技事業發展。九三學社通過響應號召,推動各級組織和社員及所聯系科技工作者緊密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充分發揮自身力量,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新中國科技事業發展歷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比如,“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有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陳芳允、程開甲等九三學社社員的卓越貢獻;黃汲清、謝家榮為摘掉我國“貧油”帽子實現石油自給,提供重要理論支撐;王應睞、鄒承魯領銜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在人類揭開生命奧秘的道路上取得重要突破。

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號召,也對九三學社界別特色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與科技界聯系密切,是九三學社的重要界別特色。但這一界別特色并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了,而是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九三學社的前身民主科學座談會是由重慶的一批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界學者于1944年底發起成立。在潘菽的介紹下,自然科學座談會的成員如梁希、金善寶、涂長望等科學家陸續加入民主科學座談會。因此,科學工作者在民主科學座談會和后來成立的九三學社中占有相當的比例。但在這個時期,九三學社更加強調和突出的是其學術性,而并非科技特色。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共中央明確提出各民主黨派組織發展應有所分工的主張。1952年,根據中共中央關于民主黨派工作的決定,九三學社主要以“學術界的較上層的分子為發展對象”。在組織發展的具體工作中,九三學社主要強調,應“注意文教與科學工作者并重的原則”“尊重社的學術性的傳統,在自己所聯系的文教科學工作者中,注意吸收有社會影響的和有一定學術才能的中上層人士”。

1956年,九三學社在章程修改中,首次把組織發展對象中的科學工作者由第三調整到第一,從而在實際上改變了文教與科學工作者并重的原則,轉向更加重視對科學工作者的聯系和發展。1956年至1957年,九三學社大力加強組織發展工作,一大批科學工作者陸續加入九三學社。師昌緒、鄒承魯、黃昆、謝家麟、謝家榮、劉瑞玉、嚴東生、王德寶、徐采棟、張鈺哲、湯定元、楊槱等科學家,都是在這一時期加入九三學社的。九三學社對組織發展對象的調整和這個階段的組織大發展,既適應了黨的科技政策,符合黨和國家推進工業化建設的需求,同時也加強了自身隊伍,進一步推動了自身界別特色的形成。

(作者單位:九三學社中央辦公廳)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九三學社 科學 向科學進軍 社員 號召


人民政協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本精品在线观看 | 先锋资源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一级a一级a国产爰片免费免免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骚包在线-最新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