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2冬奧之約>新聞速遞
雪山上的“聽風者”
新華社北京延慶2月13日電題:雪山上的“聽風者”
新華社記者盧羨婷、王沁鷗、倪元錦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北京延慶小海陀綿延的山脈上,辛勤的氣象人早已開始一天的工作。
“今日有雪、風平,賽事應該可以進行。”時少英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拉開窗簾觀察天氣。
時少英是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氣象服務組副組長,她和10名隊員組成的現場服務團隊從去年11月起就進駐小海陀山,為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和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的籌備運行提供氣象服務。
長城腳下,媯水河畔。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如飛燕展翅,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如游龍蜿蜒,它們分別被賦予極具中國風的名字“雪飛燕”和“雪游龍”。
賽時,“雪飛燕”主要承擔高山滑雪11個項目的比賽。高山滑雪被譽為冬奧會“皇冠上的明珠”,向來以難度大、觀賞性強著稱,由于比賽在戶外進行,天氣成為影響比賽的重要因素。賽事裁判委員會隨時可能根據天氣情況推遲或延期比賽。
2月6日高山滑雪項目揭幕戰那天,原計劃11時開始的男子滑降比賽因天氣原因遲遲沒有開賽,比賽時間推遲到12時,然后是13時、14時。三次推遲后,比賽宣布延期。
那一天,時少英從早到晚沒顧上吃飯。“比賽一推再推,賽事方要求每小時向他們報未來幾小時風的變化情況,當時壓力特別大。”
中國冰雪競技運動起步較晚,冬季重大體育賽事氣象服務保障技術經驗缺乏。這是時少英和她的團隊第一次服務冬奧會,國際雪聯對賽事氣象信息的高標準要求,超出了團隊的預期。
在往屆冬奧會期間,氣象預報的空間網格分辨率基本以千米為主,時間更新頻率是半小時至1小時。而北京冬奧會氣象科技團隊經過近四年科技攻關,已構建起冬奧氣象“百米級”“分鐘級”預報技術體系,網格分辨率最高達到67米,每10分鐘更新一次。
但如此精準的氣象預報仍未能滿足競賽組織對氣象保障服務的要求。時少英反復與國際雪聯溝通,發現他們不僅需要未來幾小時甚至幾分鐘內的最大風力,還需要一段時間內風的脈動情況。
“雖然風速不大,但是風的脈動比較強,也就是風時大時小,這對賽事不公平,對運動員的安全也會有影響?;谶@樣一個新的認識,我重新考慮怎么去解釋風的情況。”時少英說,經過一次次磨合,團隊提供的氣象預報服務針對性越來越強。
此后面對競賽組織、參賽隊等各方咨詢,時少英均能給出精準的氣象信息解答。
“你有多大的把握?”
“百分百!”時少英自信地回答。
事實證明,精細化的氣象預報服務給各方帶來了滿意的體驗。本屆冬奧會高山滑雪主裁判馬庫斯·瓦爾德納在談及氣象保障工作時,不假思索地說:“預報非常專業,非常棒!我們叫給我們提供咨詢的那位女士‘天氣女孩’。我們以為風會大的時候,她說風會小,果然就小了,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北京地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相比海洋性氣候,出現大風、低溫、寒潮等極端天氣的可能性更大。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團隊能以如此自信的姿態站在世界舞臺中央,與多年來的籌備工作和科技攻關密不可分。
北京申冬奧成功后,中國氣象局在第一時間啟動了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籌備工作,按照“一場一策”和“一項一策”的服務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抽調業務骨干人員,組成冬奧氣象服務核心團隊。自2017年冬季,每年在延慶、張家口賽區開展實地預報訓練,通過賽場冬訓、英語培訓、賽事觀摩等,提高團隊業務水平。
時少英現在仍清晰地記得,2017年初次走進小海陀時對莽莽群山的敬畏感。沿著“驢友”走過的路,他們背著氣象觀測儀器徒步上山,一走就是一天。在一個風雪交加的訓練日,隊員們在山里出現了失溫跡象。但再苦再累,沒有一個人退縮,大家只有一個信念:用氣象人的專業、敬業與擔當,為在家門口舉辦的冬奧會貢獻一份力量。
轉眼間,小海陀已從荒無人煙的山區,發展成為“雪飛燕”和“雪游龍”的“家”。21個自動氣象站分布在“雪飛燕”的賽道和關鍵點位上,為賽事提供24小時氣象服務保障。
延慶賽區“閉環”內,包括首席預報員在內的4名現場服務隊員,重點關注賽場的天氣,現場提供天氣咨詢?!伴]環”外,龐大的冬奧氣象保障團隊默默關注著雪山上的天氣變化。
“為了讓競賽組織方起床后看到第一份預報,也就是5時的預報,我們預報團隊3點多就要起床,根據大數據和實際天氣情況分析研判,對預報產品進行訂正并發布?!睍r少英說。
在地形復雜的山區實現小尺度精準氣象預報,北京冬奧會氣象科技團隊攻克了國際氣象界的一道難題,多項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人工智能預報技術首次在冬奧會氣象服務保障中應用。
“我們的科技冬奧項目已納入世界氣象組織高影響天氣預報示范項目,可以為國際高影響天氣預報技術研發和應用提供中國經驗。”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副院長陳明軒說。
小海陀山上,時而熱烈喧囂,時而冷清寂靜,不變的是氣象人披星戴月的堅守?!艾F在賽程過半,后面天氣還非常復雜,我們更要打起精神,把工作做好!”時少英說。
在山之巔,看云卷云舒,聽風起風息,氣象人一直在守候。(完)
編輯:朱建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