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2022年需繼續做好糧食保供
“從數據看,中國宏觀經濟持續復蘇,一方面,疫情防控的總體穩定、外資外貿的景氣持續、高新技術產業的持續向好以及全面小康目標的順利完成,為中國宏觀經濟在疫情防控期間的持續復蘇提供了持續的動力和堅實的基礎。”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國家糧食儲備局原局長賴應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復、極端天氣的出現、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企、宏觀經濟政策的快速常態化、房地產和碳減排等結構性調整政策的同步實施、金融風險的控制以及平臺整頓等,使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自二季度開始加大,經濟復蘇進程有所放緩。
“2021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3657億斤,比上年增加267億斤,增長2.0%,全年糧食產量再創新高,連續7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其中,秋糧產量10178億斤,比上年增加191億斤,增長1.9%。”談及2021年農業產業時,賴應輝表示,有幾個亮點值得我們關注:一是各地更加重視糧食安全,確保了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任務的完成。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7.64億畝,比上年增加1295萬畝,增長0.7%,連續兩年實現增長。二是糧食種植結構持續優化。玉米、小麥播種面積增加,稻谷略有減少。三是水稻和小麥兩大口糧作物連年增產,當年產大于需,兩大口糧供給絕對有保障。
賴應輝表示,2022年,我們將面臨新冠肺炎疫情疊加極端天氣等因素對全球糧食生產帶來不確定性因素,面臨水地資源約束、農資價格上漲等方面的挑戰。為此,做好2022年的糧食保供工作非常重要。
為此,賴應輝建議:一要確保農民生產糧食能獲得合理收入,增產能增收。采取措施控制化肥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趨勢,針對漲幅較大的生產要素,政府實施專項補貼,確保農民有合理收入。二要下大力氣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大力擴大大豆和油料生產,確保2022年糧食產量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取消全國統一的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改由各省根據實際自行制定,促進南方水稻種植省份雙季稻種植面積提高。出臺大豆最低收購價政策,鼓勵發展大豆生產。三要落實好耕地保護硬措施。從2021年公布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看,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來的10年間,全國耕地減少了1.13億畝,所以,要嚴格耕地保護責任,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建設1億畝高標準農田。四要大力推進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農機裝備研發應用水平,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 人民政協報 》 ( 2022年01月25日 第 09 版)
編輯:秦云
關鍵詞:糧食保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