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廣西實踐>大會發言>第二次大會發言
張紅丹委員:加快發展縣域經濟促進城鄉經濟循環
2027張紅丹
縣域經濟是連接城市經濟系統和農村經濟系統的樞紐,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未來一個時期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美廣西、加速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舉措。2020年,我區111個縣(市、區)中,80個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70個縣工業投資正增長,47個工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但當前我區縣域經濟發展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與大灣區、長三角相比,廣西物流成本總體高出30%—50%,而縣域零擔運輸成本又高于城區30%以上。此外,“雙碳”目標下很多企業開工不足,生產下滑幅度較大。
二是產業發展基礎不牢,產業鏈亟需強補延??h域工業園區仍然存在承載能力不強、動力不足、體制不活等問題。部分縣域產業結構趨同,缺乏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規劃、政策導向、適合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鏈及高附加值產品。重點企業和配套企業聚集度不高,還未形成綜合能力強的產業集群。產業鏈不夠完整,亟需強鏈、補鏈、延鏈。
三是要素集聚能力不強,產業規模尚需做大。支撐縣域產業發展的用地指標、人力資源、資金投入等要素有限,營商環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
四是產業錯位發展不夠,產業特色有待凝練。部分縣域傾向于選擇GDP增量大、產業鏈條短、經濟回報快且易于復制的產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不同縣域之間的產業、行業、企業很難開展經濟發展戰略對接和合作,存在過度競爭。
為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找準發力點,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優勢
搶抓北部灣經濟區、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桂林世界旅游城市等國家戰略在廣西疊加和東部發達地區產業結構調整速度加快等新機遇,充分利用區內外兩種資源,開拓區內外兩個市場,利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培育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引導各縣對主導產業進行再梳理、再定位、再聚焦,找準自身優勢產業,避免縣域之間產業結構同質化,培育特色產業,提升競爭力。
二、 暢通契合點,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發揮好城鄉各自的比較優勢,增強產業內在聯系,加快形成互融互補的現代產業發展格局。實施“小縣大縣城”戰略,重點建設一批先進制造類、農業田園類以及現代服務業類“鎮中鎮”“縣中鎮”等特色小鎮,充分釋放城鄉融合發展和內需增長新空間。重點依托各類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等,發展具有鄉土特色的新業態,著力打造美麗鄉村產業鏈。
三、 培育增長點,持續增強縣域發展新動能
強化市場驅動,引導各類要素向先進生產力集聚。強化改革驅動,擴大縣域自主權和決策權,針對優化開發縣、重點發展縣、生態功能縣加強分類指導、分類施策。強化創新驅動,發展“飛地經濟”,支持縣域龍頭企業牽頭打造專業園區。強化開放驅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大力推進開放招商,創新招商模式,積極承接東部產業鏈式轉移、集群式轉移。
四、 強化鏈接點,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新體系
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有資源優勢、產業基礎、市場品牌的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生態產業和綠色產能。構建綠色發展新體系,謀劃綠色發展規劃體系,科學設定“雙碳”新目標路線圖,到2030年涌現出一批生態優美、人民富裕、產業綠色的強縣,推動經濟增長與排放污染“脫鉤”,使綠色生產、綠色流通、綠色消費成為縣域經濟的主色調。
(欽州市政府副市長,農工黨欽州市委主委)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