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資訊
科技創新造就鹽湖開發奇跡
羅布泊鉀肥撒遍鄉間沃土
◎本報記者 符曉波
剛剛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供應。一直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引導強化農業科技支撐,穩定農資供應和價格,使廣大農民切實從土地中獲得收益。 “情系三農、為國分憂,讓廣大農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也是長期深居無人區的新疆羅布泊鉀鹽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信條。20多年來,因為羅鉀公司在羅布泊的堅守,中國農民用上了最便宜的肥料。
無人區建起世界最大單體硫酸鉀生產企業
不久前,一條符合現代農業滴灌需求的全水溶鉀肥生產線在素有“死亡之海”之稱的羅布泊投料試車。這條由國投羅鉀自主研發的生產線產出的鉀肥不僅能夠全部溶于水,其氧化鉀含量還提升至53%以上,使我國鉀肥品質再提一檔。
科技日報記者追隨這一線索深入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無人區羅布泊,被拔地而起的現代化鉀肥工廠、機器轟鳴的生產線、碧波蕩漾的鹽田景象深深震撼。在幾近干涸、杳無人煙的無人區內,滾滾而出的肥料正滋養著中國近一半的土地。
鉀是作物生長必需的要素之一,缺了它,莊稼直不起腰,果實長不大,因此被形容為農作物的“鈣”。“傳統鉀肥產品顆粒較粗不適用滴灌,而新推出的速溶型鉀肥品質細膩,不堵管,易于土壤吸收,非常受客戶歡迎。”國投羅鉀硫酸鉀廠副廠長李東星介紹,羅鉀產品研發團隊多年來持續走訪了解農田農戶需求,開發新產品,自主設計符合本土資源的生產線和生產工藝,在無人區建成年產150萬噸硫酸鉀和年產10萬噸硫酸鉀鎂肥生產裝置,成為世界最大的單體硫酸鉀生產企業。
眼下,在農貿市場,標有“羅布泊牌”的鉀肥最受農民好評和信賴。吉林敦化的種糧大戶郭太江說:“以前不用硫酸鉀的時候,一輛八噸卡車,玉米麥子堆得冒尖,都不夠稱,用了鉀肥,一平車就8噸重了,說明現在的糧食更飽滿。”
截至2021年9月,從羅布泊運出的鉀肥累積達到1800多萬噸,占國內市場份額約45%,羅布泊牌鉀肥已成為國內高品質鉀肥的典型代表。
兩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曾幾何時,國內70%以上的鉀肥要依靠進口,肥料供應長期受制于人,直接威脅到我國糧食安全。
“90年代末,地質工作者在羅布泊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鹽型含鉀鹵水礦床。得到這個消息,對于我們這些長期從事資源開發的人來說感到非常興奮,它的發現與開發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鉀肥嚴重依賴進口的現狀。”羅鉀創始人之一、國投羅鉀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李守江回憶,2000年,一群年齡和經歷各不相同的創業者迫不及待匯聚在羅布泊,渴望貢獻自己的智慧開發蘊藏在“死亡之海”地下的鉀鹽資源,生產出全世界最好的鉀肥。
羅布泊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每年7級以上大風多達200多天;年降水量僅有39毫米,蒸發量卻超過4800毫米;廣袤的地表泛著鹽殼,毫無生機。
創業團隊進入羅布泊才發現,這里的鹵水成分硫鉀比嚴重失調,化學組成與世界上其他鹽湖有很大的不同,多位從外國請來的專家都斷言,“這里不可能生產出硫酸鉀”。
“我們自己造!”李守江說,想要在羅布泊生產出硫酸鉀肥,一沒有現成的技術路徑可以借鑒,二沒有相關配套的裝備,這迫使他們自主研發,展開了羅布泊開發史上最系統、最全面、最切合實際,并且也是最艱苦卓絕的加工工藝試驗研究。
為了解決鹵水資源中鉀、硫比例嚴重失衡的問題,團隊就地“制造”氯化鉀,攻克用沙漠邊緣輸送來的微咸水代替淡水生產的關鍵技術,每噸硫酸鉀的用水量僅是傳統工藝的三分之一;在鹽堿地修建上百平方公里的曬鹽池,由國投羅鉀公司自主研發的兩棲式水采機,節省進口成本上億元……
這樣的創新有很多。2005年“羅布泊鹵水資源開發利用研究”、2013年“羅布泊鹽湖120萬噸/年硫酸鉀成套技術開發”,國投羅鉀因此成為國內為數不多的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企業。
“死亡之海”變身“財富之海”
隨著2012年年產120萬噸鉀肥項目投產,羅布泊鉀肥的大量上市迅速緩解我國鉀肥供應緊缺局面,打破了長期以來的國際鉀肥巨頭壟斷。自此,國際鉀肥生產商出口到中國市場的鉀肥產品價格成為全球最低。
“公司僅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走完了相當國內外同行多年走過的開發歷程,創造了世界鹽湖開發史上的奇跡。”對羅布泊的奇跡史,李守江總結道,“唯有創新才能生存。”
截至目前,國投羅鉀完成了羅布泊鹽湖鉀資源及其他元素的開發研究,累計獲得專利71項,先后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如今,不光是生產線,與生產銷售相關的加工廠、鐵路運輸工程、電廠工程、供水工程在羅布泊拔地而起,“死亡之海”變身“財富之海”。
“2021年,國投羅鉀科技經費投入占主營業務比率達3%以上,我們會持續加大科研投入強度,推動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推出更好、更優的新產品,讓廣大農民得到更多、更大的實惠。”李守江說。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鉀肥 羅布泊 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