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今日要聞
為中國式現代化抒寫鄉愁
何為鄉愁?
我們從出生那天起,就站立故鄉的土地,呼吸故鄉的空氣,聆聽長輩講述的故事,故土陶冶性情,融合成生命的一部分。在從“農業中國”向“城市中國”的起承轉合中,我們無論置身何處,都會涌起揮之不去的鄉愁。鄉愁是根,是魂。如同祖輩所栽庭院古樹,年深歲久,經冬彌茂,給我們無盡的溫暖與激勵。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國家。不同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在新大陸“平地建高樓”,他們的文化傳統、歷史淵源植根于異國他鄉,“尋根之旅”要延伸到遙遠的歐洲。中國巍然屹立世界東方,有著悠久的農耕文明,國人對鄉土、鄉村、鄉愁有著濃郁的情感認同。在長期的人與自然協同演進中,鄉愁成為民族情感的依憑與精神家園的歸宿。中華文明飽經滄桑、歷久彌新,很大程度上,在于我們擁有廣袤鄉土和濃郁鄉愁。
就鄉土而言,如同費孝通先生所說,“中華民族的家園坐落在亞洲東部,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到太平洋西岸諸島,北有廣漠,東南是海,西南是山的這一片廣闊的大陸上。”“這一片地理上自成單元的土地一直是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立足之地,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承載,也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縱深廣闊的特征。就鄉愁來說,以文化人,以文聚人。變動不居的全球化時代,“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保護傳承中增進文化認同,保護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際遇,個人最大的際遇就是國家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勢如破竹的工業化、城市化、人口遷徙浪潮撲面而來。與中國現代化相伴隨,大批青壯人口涌進城市,為日新月異的“城市中國”揮灑青春汗水。春華秋實,現今的中老年人也經歷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迅疾的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變遷。
“日暮鄉關何處是”?走過千山萬水,記錄鄉愁,并非易事。或許,“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或許,許多人生活在鋼筋水泥叢林,失去與故園的緊密聯系;或許,川流不息的電子屏幕信息擠占我們的空間,“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居然有幾分熟悉的陌生。
一代人的鄉愁,沉寂在歲月深處。倘若不能被記錄,很難產生共鳴,涵養歷史記憶與文化自信。“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從“綠水青山間鄉愁”到“筆墨華滋之鄉愁”,分布于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的數百位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風雨無阻,以對土地的感恩、對親人的眷戀,陶冶天地、山水、人物、時空、農事為一體,記錄鄉愁之輝光。
“山水有清音。”經珍視文化傳承的有心人數易寒暑、貝海拾珍,匯聚成《我們的鄉愁》(張蕾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2021年出版)一書。從起首《春雷響》到篇末《獨樂寺廟會》,共計314幀篇章。閱覽者應之于目,會之于心,向“我們的鄉愁”精深奧妙處漫溯。山水知音,鄉愁中國。在那里,故土和她的情誼,蔚然矗立,灼灼其華。
中國的地理,是無比的多元,每一地區都孕育出它自己獨特的鄉愁。請看,黑龍江邊——“漁網全部拉出后,再把魚一條條地從漁網上摘下來,扔在冰面上。嘎嘎冷的天,不大一會兒,魚就凍硬了。”(本書選文《攆冰邊》)
冀中平原——“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下,茫茫大地顯得那么安詳。然而,在安詳和平靜之下,冬小麥正在為明春的杰作暗暗打著腹稿。”(本書選文《冬小麥》)
荊楚大地——“此刻的塘水,像一根綠色的絲帶,把全村人的肚皮溫飽緊緊拴系在一起。”(本書選文《村口塘》)
云貴高原——“高山云霧出好茶,這是家鄉貴州的特色。清明過后,隨著谷雨的到來,茶葉生長速度加快,茶園里很快就滿目蒼翠。”(本書選文《清明茶》)
一幀幀富有地方特色、氣韻生動的鄉愁畫卷撲面而來。這是屬于中華民族特有的地理氣象和文化鄉愁。那山那水的風土人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像鹽漬刀斫一樣鐫刻在心里,薈萃成濃得化不開的鄉愁。閱讀清新明亮的篇章,鄉愁回聲仿佛是一個異乎尋常的所在,山鳴谷應,余音繚繞。這是對家園“故土”的濃厚情感,對“過去”時間的深遠追憶,對家國“未來”的衷心祝福。飲水當思源。今天的中國由歷史的中國發展而來。散落于神州大地的鄉愁是祖輩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也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
扎根中華大地,鄉土是我們的衣食之本、生存之基、安居之地,不僅提供米面糧油等物質產品,也承擔生態涵養、養老保障、文化凝聚、適應并應對氣候變化等功能。
鄉愁,體現著中華文脈的綿延,映照著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我們的鄉愁”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樊良樹)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鄉愁 中國 現代化 中國式 抒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