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全面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大會發言
江蘇省政協委員賈創雄:因地制宜拓展勞動實踐場所
江蘇省政協委員,南京曉莊學院副院長賈創雄:
勞動實踐場所是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有效載體和“第二課堂”。當前,各地中小學仍普遍面臨勞動教育實踐的“場地之困”。一是校內勞動實踐資源總體稀缺,二是校外勞動實踐資源開發利用不夠,三是勞動教育實踐場所形式單一。為此建議:
一、 加強統籌,構建協同機制。構建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參與的協同機制。各級政府應將勞動教育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加大對勞動教育經費投入的統籌,大力推進校內勞動教育場所標準化建設和校外綜合性勞動實踐場所建設。如,蘇州市每個區縣至少有一個專供青少年開展勞動教育的“六有”基地,即有土地、有經費、有場館、有宿舍、有教師、有課程。
二、 立足實際,挖掘校內勞動實踐場所。中小學校要發揮主體作用,因地制宜,采取“整體+邊角”形式,將“邊角”小空間改造成勞動實踐場所,打造立體校園。或充分利用周邊資源,新建、改造勞動實踐場所。
三、 積極推動開放科教系統資源。推動各高校、職業院校、科研院所等結合自身專業、學科特點,開放相關實驗室、實踐基地,為中小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勞動教育服務。
四、 著力打造校外綜合性勞動實踐場所。利用校外綜合實踐實訓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中小學研學教育實踐基地等資源,打造綜合性勞動實踐場所。如,南京市浦口區行知教育實踐基地,踐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融合愛國主義、革命歷史、傳統文化、自然生態等資源,勞動教育內涵豐富。
五、 共建共享行業勞動實踐教育基地。教育部門要加強與文旅、農業、科技等部門合作,積極打造融合生活、勞動、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多樣化勞動實踐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勞動教育聯盟”。如,常州市建立了以“市級學生勞動實踐中心+生態農業體驗、地方文化傳承、智能制造實踐、未來職業探索”為模式的勞動實踐基地。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