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畫好同心圓 建功新時代—議政江蘇>活動 活動
和平之聲接力誦讀,記憶傳承聲動全城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
2021年12月13日,第八次國家公祭日。難忘84年前的苦與痛,我們?yōu)槭耪甙В瑸楹推狡恚寐曇魝鞒袣v史記憶,用誦讀表達和平心愿。
銘記,不只為民族的悲愴;紀念,只愿吾輩更加自強;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
在第八次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由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yè)傳媒集團周末報社承辦的“和平之夜”主題紀念活動,通過線上線下聯(lián)動,匯聚和平之聲,以文字的靈魂、聲音的力量,銘記歷史,砥礪前行,使吾輩自強的民族共同記憶代代相傳。
12月6日,以“和平之聲 云上共讀”為主題的H5聲音專題正式上線。專題通過“金陵城殤”“不屈抗爭”“緬懷同胞”“祈愿和平”“發(fā)奮圖強”“圓夢中華”6個部分為線索片段,邀請市民網(wǎng)友共同參與,用聲音接力,為和平發(fā)聲。
《被改變的人生: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生活史》,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口述歷史紀實作品。通過為數(shù)不多至今健在的幸存者的證言以及大量詳實縝密的歷史檔案資料,還原了南京大屠殺前后南京市民的生活場景與人生故事。
《卡爾?京特-貝恩哈爾?阿爾普?辛德貝格-南京不會忘記》,講述南京大屠殺期間,丹麥人辛德貝格和德國人卡爾?京特一起,在江南水泥廠設(shè)立難民營,保護了近2萬名難民。
巴金的詩歌《給死者》,悲憤憂傷的文字直抵人心,回到鮮血染紅的那個最冷的冬月,耳聞嚎哭之聲,目睹慘絕之事。
22篇誦讀的文章里,有見證者日記,有親歷者口述,有直抒胸臆的詩歌,也有真實客觀的新聞報道……
一篇篇振聾發(fā)聵的文章,字里行間是真實的力量。一聲聲誦讀,傳遞著沉重悲傷又不乏堅定的信念,悲憤的歷史控訴和莊嚴的和平祈愿叩擊內(nèi)心。
線上聲音專題緬懷同胞,線下接力誦讀祈愿和平。
12月12日晚至12月13日凌晨,6個小時,6個地標,特邀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教授姜良芹,江蘇省地方志學會常務理事、作家薛冰,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艾義英的孫子黃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紫金草志愿者李國榮,拉貝紀念館志愿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生代表胡欣儀,南京電視臺主持人韓永聯(lián)6位領(lǐng)讀者,他們用聲音的力量銘記歷史的證言、播撒和平的希望。
從最黑暗到最光明,在誦讀中我們感悟歷史,緬懷遇難同胞,迎來希望的陽光,成為新時代和平的守護者。
12月6日至12月13日,來“和平之聲 云上共讀”平臺,留下你的聲音。
編輯:張佳琪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