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除了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北交所還能做點啥?
——訪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
本報記者 崔呂萍
北京證券交易所11月15日正式開市,這一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主陣地,與上海證券交易所服務科創型、硬核型企業,深圳證券交易所服務創業型企業形成錯位互補的市場體系。用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的話說,隨著北交所開市,我國實體經濟發展中的3個最具活力的要素——科創型企業、創業型企業和創新型中小企業至此都擁有了專屬的資本市場配套服務。
北交所的成立,既是中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創新的必然結果,同時又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新的創新歷程。除了專屬配套之外,北交所還肩負著哪些重任呢?
交易制度上看,有效銜接場內場外兩個市場
在楊成長看來,北交所是注冊制改革的成果。實行注冊制兩年以來,我們已經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對于中小企業上市融資要適度放寬準入門檻,但同時要加大監管、保證上市公司的質量。
與此同時,北交所的成立,也可視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的結果。“我國資本市場從最早的場外市場,發展到場內場外并存的市場,后來又進行清理整頓,場外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證券法出臺后,我國又開始進一步發展場外市場。截至目前,已經成了場內和場外交互發展的階段。北交所是從場外的基礎上產生了場內市場,同時在這一交易系統中,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又并行發展。”用楊成長的話說,北交所上市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在場外市場掛牌一年多的企業,這些企業上市就是從場外到場內的過程,而退市就是從場內退到場外,這使得上市與退市的機制變得更對稱。
北交所的成立,也打通了股權市場和股票市場之間的連接。“過去,股權、股票市場兩者在投資理念、投資群體、投資方式和估值方法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而北交所是從場外市場直接平移到場內市場的,這使得股權與股票兩者之間高度銜接,從而推動著中國的股權與股票市場,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證券市場與非證券化市場實現有機銜接,因此,其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發揮了十分重要的試驗功能。”楊成長表示。
產業鏈角度看,大中小企業一樣重要
交易所服務能力再好,也少不了交易平臺上企業的“爭氣”。楊成長表示,未來,北交所要得到更好的發展,關鍵是要實現資本市場和產業發展的互動。
“過去,我們認為一個企業如果不能成為龍頭、大型企業,那么這個企業就缺乏競爭力。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產業鏈當中的中小企業有其獨特價值——一款產品是幾百上千家企業合作的結果,因此我們要提高產業鏈高端化水平,推動產業鏈自主可控,提高產業鏈安全性,關鍵在于龍頭企業、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并行、互動式發展。正因為如此,北交所聚焦服務中小企業,將使得資本市場的服務理念、服務方式進一步下沉。過去我們感覺資本市場服務的對象一定是大型企業、龍頭企業、財務指標特別好的優質企業,但實際上看,中國企業從數量看,90%以上都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是整個經濟當中最有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須要建立起服務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體系,中小企業要能發展壯大、長期生存,它必須體現在專精特新上。而對于投資者來說,要在北交所進行交易,他也必須認真研究、理解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之道。”楊成長提出了一個新的觀察思路。
財產分配角度看,有利于擴大收入來源、推動共同富裕
北交所通過扶持中小企業,在推動共同富裕上也能夠發揮其獨特作用。
“這幾年我國一些省份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能上市的大型企業、龍頭企業數量不多,很多省份甚至連續幾年也很難有一家公司上市。北交所通過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能在更大程度上幫助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企業上市,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拓展股權投資的渠道和方式。我們要實現共同富裕,關鍵是要提高百姓的財產性收入,推動百姓的財產結構由過高的房地產占比轉向股權、股票、基金投資。北交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股票股權一體化,這就進一步地拓展了中國百姓股票股權投資的范圍和比例,有利于我們實現共同富裕。”楊成長的觀察視野,是多維度的。
編輯:張紅晨
關鍵詞:北交 中小企業 服務 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