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政協動態
塞上江南亦須“量水而行”
——寧夏以節約集約用水支撐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考
人民政協網10月25日電(記者 范文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上江南舊有名。”這是唐代詩人韋蟾《送盧潘尚書之靈武》中的佳句,詩句從側面描繪了寧夏平原從古至今得黃河之便利而沃野千里的場景。洶涌的黃河在歷史上曾多次泛濫改道,淹沒沿岸良田,沖毀房屋,卻在寧夏的土地上成就了良田萬頃。
其實,寧夏一直是缺水的,十幾年前,記者從北京到寧夏,從飛機上俯瞰,滿目皆是茫茫黃土,片片龜裂的縫隙如刀刻斧鑿一般,盯得久了,一種莫名的干渴就會穿透肺腑。在位于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采訪,淳樸善良的農民最大的愿望是通水,今年熱播的《山海情》一劇就是那時候的真實寫照。寧夏多年平均降水量僅289毫米,蒸發量卻是降水量的近5倍,生態保護及作物生長完全依賴于黃河地表水。所以,對寧夏人而言,黃河水是生命之水。
水從來都不是無限供給的資源,我國地理氣候條件特殊、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世界上水情最為復雜、治水最具有挑戰性的國家。2020年12月17日,水利部發布通知,暫停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地區新增取水許可,干支流地表水超載的6省區13個地市和地下水超載的4省區62個縣,只有經過治理轉變為不超載后,才能解除暫停新增取水許可。
為何采取“叫停”措施?自治區水利廳的專家解釋,當前,黃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嚴格控制取用水,是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的體現,也是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
據測算,到2030年寧夏缺水達14.2億立方米,水資源保障形勢十分嚴峻。寧夏怎么辦?
“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強化農業節水增效、工業節水減排和城鎮節水降損,鼓勵再生水利用,單位GDP用水量下降16%左右。
這是國家層面的戰略規劃,也就是說,寧夏水資源的總量不會變,開源無望,就只能從節流上下功夫。
當然,寧夏也一直在行動。
寧夏開展了“以水四定”行動,全民節水意識明顯提高,2013年被確定為全國唯一的節水型社會建設示范省區,銀川市則是全國首個實行階梯水價的城市。再比如近年來通過開展水資源有償轉換和水權交易,讓“市場的手”充分發揮作用,在用水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水權轉換工業企業所實現的工業增加值占到寧夏工業增加值總量的60%以上,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和水生態環境改善的雙贏。
有一個數據很讓人振奮,“十二五”以來,寧夏全區總取水量由73.59億立方米降至70.2億立方米,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用水量實現了不增反降。
但缺水的狀況依然嚴峻。寧夏是欠發達地區,經濟要發展,社會要保障,民生要滿足,對科學用水提出更高要求。
節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須久久為功。
關鍵要把賬算好、算精、算細,要“量水而行”。這次常委會會議成功召開的“秘訣”之一就是利用了大量調研中的數據,“泥腿子”+大數據,更能講清事實。
節水需要政府大力推動,更需要充分調動市場的力量,激發節水的內生動力。當然,也需要社會各界包括政協委員們的獻智助力。近兩年,自治區政協在全國政協、自治區政協會議上涉水提案分別有6件和55件,為寧夏水資源管理保護、重大工程實施、重大決策形成作出了突出貢獻,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相信,自治區政協召開的這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同樣可以為寧夏水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帶來一些新思路和新舉措。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寧夏 水資源 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