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文化>資訊
“非遺”插上科技翅膀 深圳文博會“潮”味足
中新網深圳9月25日電(記者 方偉彬)在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的深圳文博會(下稱“文博會”)上,不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科技的翅膀,通過跨界合作、新穎的表現形式展現給觀眾。
中新網記者采訪多家“非遺”項目參展商后發現,一些古老的“非遺”項目越來越“潮”。
“四川瀘州油紙傘保留傳統石印、老式桐油這些制作工藝的同時,創新扎染、無味、加香、能防紫外線”,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制作技藝國家級法定傳承人畢六福在文博會上告訴記者。
油紙傘是中國古老而傳統的日用雨傘,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度沒落。近年來,隨著國潮之風盛行,每逢傳統佳節,身著漢服撐著油紙傘的年輕群體越來越多,古老的油紙傘成為年輕人手中的“潮”物。
畢六福告訴記者,瀘州油紙傘還進入網絡游戲,與《夢幻西游》《夢幻新誅仙》網游結合,成為游戲畫面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他親自為游戲中的主角繪制專屬油紙傘。一直堅持古法制傘的畢六福強調:“‘非遺’要以年輕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進入他們的視野”。
一箭穿心造型、夜晚會發光、遠程遙控噴煙火……廣東“非遺”項目陽江風箏正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進入視野。記者在文博會廣東陽江展區內看到,靈芝風箏、龍頭蜈蚣風箏、金魚串風箏、雙桃風箏等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陽江風箏“非遺”傳承人梁治昂認為,“非遺”要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以他們的龍頭蜈蚣風箏為例,他不斷改進制作工藝,給風箏配備LED發光模組,龍頭還內置可遙控噴煙火的裝置,在夜晚放飛時,風箏像星星一樣點亮夜空,龍頭還可以遙控噴射煙火,成為年輕人夜游的熱門娛樂項目。
值得注意的是,數字技術賦能是“非遺”傳承的一大亮點。不少參展商的“非遺”項目“潮”味十足“圈粉”無數。文博會期間,四川綿竹木版年畫傳承人李德敬馬不停蹄地與科技文創企業溝通洽談,要給綿竹年畫插上科技翅膀,吸引更多年輕人。他舉例說,通過AR技術,讓年畫“動”起來講故事,讓小朋友從小就能接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在四川綿竹年畫展區內,《三星高照》《壽星圖》《趙公鎮宅》《聚寶藏珠》……一幅幅極具特色的綿竹年畫躍然紙上,色彩鮮艷,變化多樣。李德敬坦言,綿竹年畫的色彩顏料都是手工調制,還要經過繪畫、雕刻木板、上色、勾線等十多道工序,繁瑣的步驟讓不少想學習的年輕人望而卻步。
為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年畫、傳承年畫,李德敬全家人每年暑假免費舉辦年畫技藝傳承班,培養一批批熱愛年畫的年輕學徒。展會期間,李德敬還制作一些圖樣模板,可以快速上手印制年畫再填色,以期吸引更多人接觸“非遺”項目。
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的不少“非遺”傳人們表示,科技賦能助力“非遺”傳承,但踏踏實實做人做事的精神不能變,這是中國“非遺”不斷傳承下去的核心動力。(完)
編輯:陳姝延
關鍵詞:非遺 年畫 風箏 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