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經濟>資訊
云來山更佳
——創歷史新高的中國外貿業,下一步啥打法?
時間過半,任務超半。商務部數據顯示,2021年1-7月,我國外貿進出口、出口、進口規模分別為21.34、11.66、9.68萬億元(以人民幣計,下同),均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分別增長24.5%、24.5%、24.4%,均為10年來新高,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10.6%、10.9%、10.2%。
成績固然可喜,但保持清醒同樣重要。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身在此山中,我們需要多維度指南針。
哪些訂單可以少,
什么訂單會增多?
“一些點評認為我國外貿動能在下降、預期不好,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觀點鮮明,“7月,出口額達2827億美元,創下單月出口額歷史新高。從數據本身來看,外貿業同樣表現良好,比如機電產品出口同比增長25.5%,拉高了我國出口增速14.9個百分點。”
如果簡單地從統計學角度去看,只要世界貿易總體能實現正增長,中國外貿的成績就不會差,但用梁明的話說,我們可以換個角度看外貿,此刻或應更多聚焦訂單的結構性變化。
去年,由于我國率先在抗疫中實現復工復產,很多國際訂單轉移到我國。而今年下半年,情況恐怕會出現變化。“不過這也無須過度擔心。”據梁明調研,近期又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收到來自下半年國外節日的產品訂單,中國外貿在2021年創歷史新高懸念不大。
“假如完全恢復了,是否會有一些訂單轉移?”針對這一問題,梁明認為,沒必要對一般加工制造業的訂單對外轉移太多擔心,因為我國含有復雜制造技術的出口品越來越多。
而談及中美之間貿易關系,梁明表示,今年前7個月中美之間進出口貿易都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嘴上說什么不重要,行動很誠實,事實上全球抗疫進入常態化之后,大家對中國商品只會更依賴。”梁明說。
重新認識世界、自己和未來,
需要入木三分的洞察力
發達國家應對經濟挑戰的慣用手段之一,就是印鈔機開足馬力,往往此時,會感受到通貨膨脹帶來的巨大壓力。
“要回答全球經濟主要矛盾究竟是通脹還是通縮,就要先判斷世界主要國家的經濟刺激政策是短期應對新冠疫情影響的,還是著眼于更長遠的政策目標。”為了接受我們的采訪,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犧牲了午休時間。
在張燕生看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一般價格水平是長期低迷的,也就是說,全球經濟的主要矛盾不是通脹,而是通縮:“為應對上一輪全球經濟危機,西方國家同樣采取量化寬松政策,但人們發現,印鈔票并沒有抬高通脹水平,而是大幅度提高了全球資產價格,以至于很多經濟學家開始質疑,通脹還是不是一種貨幣現象,CPI(消費者物價指數)還是不是衡量通脹的重要指標,流動性泛濫的外溢影響究竟是什么?通過觀察,一些人發現,全球宏觀經濟政策對通脹與財政赤字有了更高的容忍度,對壟斷和技術泡沫有了更嚴厲地監管,對供應鏈安全和產業政策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解決總有效需求不足采取了更激進的辦法,因此你就不難理解,雖然美國政府經濟救助與復蘇計劃手筆都很大,甚至讓經濟學家目瞪口呆,但它實際想做的,就是以通脹來緩解通縮。”
這種背景下,中國怎么辦?張燕生提出,我們要重新認識新冠肺炎疫情后的世界、自己和未來。
“2020年,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收官,過去40年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的任務結束了,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嵌入國際工序分工的階段也進入調整期;2021年,我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開局,現代化建設新階段開局起步了,科學、法治、共富等諸多問題擺在面前,一個總要求是由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由外循環為主轉為內循環為主、雙循環相互促進,這就需要我們培育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新優勢,打造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以適應新變化。”張燕生這樣說。
咬定目標不放松,
亂云飛渡仍從容!
當前,圍繞全球供應鏈的討論也比較多,其中涉及“脫鉤”,而脫鉤又和地緣政治緊密聯系在一起。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于去年8月發布的報告預計,全球企業可能在未來5年內將其全球產品的1/4轉移到新的國家,其中超過一半的制藥和服裝生產會轉移到新的國家,受影響的商品總價在2.9—4.6萬億美元之間。
“如果說供應鏈調整的目標之一是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那么至少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的實際情況說明某些巨型發達經濟體的目標并未實現。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將來一直會如此。在此背景下,我們不能低估多邊和區域經貿合作中存在的障礙。”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張宇燕看來,此時此刻,世貿組織改革面臨的問題還比較多,改革與完善仍處于僵持中,下半年美歐日進一步協調立場后,有可能聯合其伙伴國大力推動,不排除美國政府組建聯盟進一步孤立中國的可能。
“對于我們來說,當前區域合作的好消息來自越來越多的國家議會通過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國會。中日兩國立法機構的認可,可以說標志著RCEP真正走上了軌道。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估計,到2030年RCEP將使全球收入每年增加1860億美元,為成員國經濟增長貢獻0.2個百分點。”張宇燕這樣說。
“當前,疫情正在世界范圍形成第三次高潮。對此,黨中央也早就作出了‘常態化’的判斷。世界經濟總體上還在恢復上升,我國作為率先復工復產、產業鏈相對完整的國家,仍占據世界經濟復蘇的先機。”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原院長季志業的話說,中國經濟沒有近憂,但有遠慮。
“過去我國經濟更多是外向型,內部聯系比較薄弱。目前,疫情的天災和西方脫鉤的人禍都在抑制我們‘外向’,因此,在堅持外貿優進優出的同時,我們更應抓住機會搞好‘內循環’。我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相對突出的。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有許多需要練好內功的地方,因此我們應著力加強主體建設,何不借此機會,多練練內功?”在季志業看來,我們需要盡快把對外經濟中“富余”的部分,有效轉移到對內經濟中來,把注意力集中到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上,“深圳、浙江提出‘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是代表了我國未來發展方向的。”季志業這樣說。
對此,季志業有個建議,重新考慮外匯儲備的分布結構,未來重點考慮的不僅是如何增加收益,也應包括如何帶動我國經濟。
編輯:秦云
關鍵詞:中國外貿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