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話說新經濟>關注
長春師范大學盛忠誠:基于國際化學校雙語教師培養的創新實驗
近年來,隨著教育國際化和國際教育本土化走向深入,各類學校對學科雙語師資的需求日益迫切。誰來培養基礎教育階段的專業雙語教師?長春師范大學國際教師教育學院盛忠誠老師表示,師范院校作為開展教師教育、服務基礎教育的主體,理應以行業需求和就業需要為導向,做好銜接培養與就業的“細功夫”。
據盛忠誠介紹,長春師范大學自2003年開始,已經連續18年致力于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能夠用英語講授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課程,以及IGCSE、A-level、AP等國際課程的國際化、專業化、實踐型、創新型雙語師資,在如何培養雙語師資上取得了諸多創新成果,形成了一系列解決方案。
更新機構設置保障改革有序推進
長春師范大學國際教師教育學院前身為成立于2002年的雙語教學培訓中心,2010年更名為雙語教育研究院,2015年正式建院并更名為國際教師教育學院,開啟了學校四年制、系統化培養雙語師資的工作。盛忠誠提到,目前,學校在物理學、化學、生物科學、小學教育等多個專業開設的“卓越國際教師班”都隸屬于國際教育教育學院,同時有1個雙語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碩士點,具有碩士研究生的招生和培養資質。學院現有教師30人,其中15%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85%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超過30%的教師具有海外留學或訪學經歷。在橫向層面,2013年主導成立中國雙語教師網絡聯盟,2016年成立長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董事會,2017年牽頭成立國際教育協同創新中心。確保校內外協同創新、大中小幼協同創新、職前職后協同創新培養優秀國際化雙語師資。
首創“語言(英語)+內容(學科專業)+實踐+文化”融合互動的培養模式,形成復合型師資培養的核心特色
盛忠誠介紹,由于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其對教師的英語水平、學科專業知識、教學實踐能力以及文化意識等均提出了高要求與高標準。因此,長春師范大學通過理論研究、比較研究、調查研究等方式,對雙語教師的本質界定如下:語言是前提和基礎。即能夠熟練使用英語教授學科專業知識,能夠擔負起語言教師的職責與功能。內容是本質和核心。雙語教師本質上仍是學科專業教師,學科能力是從教的核心素質。實踐是關鍵和重點。對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提出了高要求與高標準。文化是精髓和靈魂。雙語教學不僅僅限于語言的習得、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還蘊含著文化的傳承、交流、理解與創造。
“基于此,我們從語言、內容、實踐和文化四個維度創建了四維立體式人才培養模式,創建了幾乎覆蓋中小學和國際學校所有科目和課程的多學科雙語師資培養體系”,盛忠誠說道。
夯實專業學習基礎。國際教師教育學院與相關學院共同制定并實施“卓越國際教師班”人才培養方案,嚴格按照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進行培養,由各相關學院選配骨干教師團隊為“卓越國際教師班”進行相關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保證人才培養底線質量。
強化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培養。結合雙語師資培養特色,改革大學英語課程,開發了針對雙語教師培養的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系列課程。
構建特色課程體系培養卓越教師。根據雙語教師學歷結構的特殊要求,系統設計開發了學科基礎系列課程、學科英語系列課程、學科教學系列課程和綜合素質提升系列課程,與一線國際學校聯合打造的高質量的教育實訓、教育實習等實踐系列課程、極具特色的第二課堂育人體系,全方位提升師范生的雙語教育教學能力。
嚴格雙語教師資格認定考核。依據雙語教師專業標準,結合我院雙語師資培養過程,形成雙語教師資格認定考核辦法,同時將考核貫穿到整個雙語師資培養過程,考核合格的學生方可獲得學校頒發雙語教師資格證書。通過雙語教師資格認定體系下全程化的考核與評價,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創建實習+就業一體化平臺助力高質量就業。牽頭成立長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董事會,主導成立中國英漢雙語教師網絡聯盟,主導成立中國國際教育協同創新中心,采用大學-中小學聯合培養模式,與100多家用人單位共同打造精英化、個性化、訂單式、實踐型、創新型人才。實習-就業聯動機制提升了學生的學業水平和就業質量,實習生、畢業生人數和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需求比例基本為1:3,四五家用人單位同時爭搶一名學生的情況經常性地出現在每年的英漢雙語師資實習就業雙選會現場。
據介紹,截止到2021年6月份,長春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共有14屆約1500名畢業生走向國際教育工作崗位,這些畢業生畢業后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的國際學校、雙語學校、國際部,極大滿足了基礎教育雙語師資的需求,其中80%已經成長為國際部主任和教學骨干。
編輯:秦云
關鍵詞:長春師范大學 盛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