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發言摘登>委員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加強監測預警體系完善應急機制和科技儲備
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要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推動關口進一步前移,建議:
一、 整合資源,健全監測預警技術體系。構建涵蓋“病例—癥狀—環境(生態、人文、社會)”重大傳染病監測預警技術體系,探索建立多部門資源共享機制、協同推進機制、產學研用合作機制,匯集衛生健康、氣象、環境、農林、公安、學校、交通、海關等部門數據,形成疾病癥候群、人類行為、動物宿主等流行病學監測平臺,識別早期征兆,真正實現對重大傳染病的預測預警。
二、 注重平時,突出應急處置機制建設。應急體系建設的核心是健全應急決策機制、處置聯動機制、動態風險評估機制。結合事件特性和發展趨勢,明確決策主體和決策程序,以及時采取果斷措施,解決“誰拍板”的問題。明確不同突發事件的牽頭部門和協同部門,統一調度資源、分配任務,高效協同處置事件,解決“聽誰的”的問題。對變化快、情形復雜或持續時間長的事件進行動態分析,全方位評估趨勢及各類風險,做到科學精準,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三、 科技賦能,做好應急攻關的制度安排。平時著重進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系統性建設,打造集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才培養、公共政策研究于一體的“全鏈式”科研平臺,從基礎研究到臨床、試劑研發、藥物研發、疫苗研發及公共衛生應用等形成創新鏈,打通技術鏈,融合產業鏈,做好人才和技術的戰略儲備。通過制度安排,應急時可將各類科技創新主體集合攻關,短時間內實現重點突破。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